(1)

1.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史丹福路
93号
“莱佛士图书博物馆”于1887年落成开幕,其书籍典藏随年不断扩增,收集了大量有关新加坡和周边地区的展品,极具历史、社会学及考古意义。
1960年,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国家博物馆,记载并展示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2 福康宁公园
位于禧街、康宁坡、克里门梭道和里峇峇利路之中
这里曾是14世纪马来王国淡马锡的皇宫所在地,蕴藏了丰富的考古珍品,如古币、来自爪哇的金饰以及中国瓷器,证实了新加坡曾是繁华的区域商贸中心。
曾用于政府和军事用途的福康宁山,如今已蜕变成为一个汇聚了文艺活动的文化堡垒,在繁茂青葱的绿茵间,保存着悠久浓厚的历史记忆。
3 土生文化馆
亚美尼亚街
39号
此建筑为道南学校的旧校址,在1912年至1982年间为莘莘学子授业解惑,并且是首个以华语而非方言教学的本地学校,随后首开先河,成为本地最早以英语教学的学校之一。
1997年,亚洲文明博物馆将其展馆设立于此。后来,这座建筑物经过翻新,于2008
年改为土生文化馆,
展示丰富多元的娘惹文化。
4 新加坡集邮馆和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哥里门街 23B号(新加坡集邮馆);
康宁坡1号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建立于1886年,这里曾是马来亚第一所卫理公会教堂的所在地,同时也是新加坡第一所卫理公会学校
——
英华学校的旧校址。学校取名“英华”是因为该校早期以英语和华语教学。
新加坡集邮馆于1995年在这里开幕,而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也于1997年迁址于此。
5 亚美尼亚教堂
禧街
60号
19世纪初,亚美尼亚商人携老挈幼,前来新加坡安家落户,并于1835年建立亚美尼亚教堂。
坐落于教堂附近的还有两个著名历史景点——本罕尼回教堂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所,皆由移民社群兴建。
6. 中央消防局
禧街62号
建立于1909年,该建筑物是见证新加坡消防队迈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篇章,铺有红白两色耀眼砖墙象征“血与绷带”,意义深远。二战时期,尽管被漆上一层掩护颜
色,中央消防局仍遭受无数次炮火冲击。
中央消防局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消防局,如今,局内开设一间文物展馆,供民众参观和探究过往历史。
7. 旧禧街警察局
禧街140号
作为警察局和营房的旧禧街警察局于1934年建成,当时是新加坡最大的政府建筑物。二战时期,这里曾被用作拷问所。
随后它成为多个公共机构的办事处。如今,通讯及新闻部以及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分别将其办公处设立于此。
8 新加坡河
可从驳船码头进入
1819年,新加坡宣布成为自由贸易港口。自此,新加坡河便成了这座岛的经济命脉,河畔贸易活动迅速兴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时间,许多外来移民迁居此地。
到了70年代,新加坡河在经历了150年的繁华后,河水已遭受严重污染。时任总理的李光耀先生发起清理新加坡河运动,经过十多年的整治,新加坡河终于恢复清澈,成为今日风景宜人的濒水休闲胜地。
9. 亚洲文明博物馆
皇后坊1号
该博物馆的前身为法院,在1867正式启用,毗邻的广场于1907年被命名为皇后坊
,以缅怀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英女王在世时也拥有印度女皇的衔号)。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本地领袖经常聚集在皇后坊,号召人民争取独立自治。之后,新加坡国民登记局曾将其总部设立于此。直到2003年,这里才被改为如今的亚洲文明博物馆。
10. 维多利亚剧院及维多利亚音乐厅
皇后坊9号
维多利亚剧院在1862年建成,其前身为市政厅,目前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表演艺术场所。1903年至1905年间,剧院旁边筑起了一栋纪念堂(现为维多利亚音乐厅),两栋建筑
物之间有一座钟楼,将两者衔接起来。
维多利亚剧院及纪念堂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在1959年被定为新加坡国歌的《前进吧,新加坡!》的首场公演地点就是维多利亚剧院。
11. 海滨公园
可从康乐通道进入
从19世纪开始,海滨公园便是人们相聚和憩息的休闲场所。不仅如此,这里还设有多个意义重大的纪念碑,如陈金声喷泉、两次世界大战阵亡战士纪念碑、印度国民军纪念碑以
及反共标记,娓娓道出新加坡建国初期的艰辛。
12. 政府大厦前的草场
可从圣安德烈路进入
在填海造地之前,这一片绿草地曾与大海相连。政府大厦前的草场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66年首场国庆庆典以及近期举办的2015金禧国
庆。这里同时也是新加坡板球俱乐部及新加坡康乐俱乐部的会所。
13.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圣安德烈路1号
该美术馆馆址前身为旧政府大厦和最高法院大厦,这里同时也是1945年日军投降的地点。随后,最高法院在1946年对战犯进行审判。
1965年,时任总理李光耀在位于旧政府大厦的办公室发表了新加坡独立宣言。
14. 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
旧国会巷1号
旧国会大厦于1827年建成,是新加坡现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筑物。
1955年至1963年,这里曾是立法议院的所在地,并于1965至1999年改为国会大厦。建国初期,议员们在这座殿堂内展开多场辩论,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如今,旧国会大厦艺术之
家已成为举办艺术文化活动的地点。
15. 国会大厦
国会坊1号
自1999年起,这栋庄严的建筑物成为了国会大厦,象征着新加坡对议会民主制度的追求与信念。因国情特殊,新加坡政府对其议会制度进行了改良,当中一些措施包括:成立少数权
利总统理事会、成立集选区以及委任官委议员。

16. 浮尔顿大厦
浮尔顿广场1号
浮尔顿大厦在1928年落成,为前邮政总局的所在地,是其中一栋沿新加坡海滨而立的古老建筑物。大厦的天台有一座灯塔,引导船只,而位于大厦前的浮尔顿广场也常用于召开选举集会,或供公共机构召开会议。
直到90年代,浮尔顿大厦经过翻新修复,改为富丽敦酒店。
17 富丽敦船屋-旧称浮尔顿水船楼
浮尔顿路3号
此处俯瞰着海峡壮观的景色,
是19
世纪末管理新加坡海港的最高级官员——船务总管的办公室的原址。浮尔顿水船楼于1949年竣工,随后成为新加坡港务局的办事处,
并继续为往来船只提供淡水,一直到1990年才结束这项服务。

18. 鱼尾狮公园
可从滨海公园大道进入
狮头鱼尾的设计灵感最初源于这座城市古时候的两个名称。“Singapura”在梵文中意译为“狮城”,另外,新加坡也被称作“淡马锡”,即爪哇语中的“海镇”。鱼尾
狮雕像的原址为新加坡河口,在2002年迁至鱼尾狮公园。
1972年揭幕的鱼尾狮雕像巧妙地融合了新加坡的历史传说,以及国家在海事方面的发展轨迹,由艺术家兼教育家关世强先生设计,再经雕刻家林浪新先生精心打造而成。
19. 金禧桥
可从鱼尾狮公园或滨海公园大道进入
全长220米的金禧桥衔接鱼尾狮公园和位于滨海艺术中心前方的滨海湾步行道,放眼望去,市政区、中央商业区和滨海湾的美景尽收眼底,周围景致一览无遗。金禧桥
是为了纪念新加坡金禧国庆而建立的,并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主持启用仪式。
20. 滨海艺术中心
滨海公园大道1号
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建筑风格,使得外观酷似本地水果榴莲的滨海艺术中心让人一眼就能留下深刻印象。该艺术中心于2002年竣工,是新加坡首要的艺术表演场所,为
观众呈现经典作品、独立艺术创作以及艺术节活动等多元化节目。

21. 螺旋桥
可从莱佛士道进入
螺旋桥于2010年修建,是环绕滨海湾、全长3.5公里的滨海湾步行道的一部分。其钢质螺旋结构外观酷似脱氧核糖核酸(DNA),象征着“生命与延续”,展现了滨海湾
的发展愿景,成为坐落于花园和绿水间,适合人们居住、工作和休闲的繁华商业中心。
22. 滨海湾花园
滨海花园通道18号
坐落于城市核心地带的滨海湾花园是一座“人民共享的花园”,由滨海南花园、滨海东花园和滨海中花园组成。滨海湾花园及其植物冷室收藏的植物品种繁多,并且不断推广其可持续发展模式。
花园中的两个植物冷室馆采用园艺废弃物发电制冷,擎天大树的灯饰则是采用太阳能发电。花园内的径流在流入滨海蓄水池以前,会经由水生植物过滤和净化水质,才流入毗邻的滨海蓄水池。
23. 滨海堤坝
滨海花园通道8号
2008年,滨海堤坝正式开放,它是一个淡水蓄水池,集水面积相当于新加坡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并且能有效纾缓洪水冲击,具有重要功能。此外,滨海堤坝也是一个
合家欢聚的好去处。滨海堤坝体现了新加坡持续以创新的方式来克服天然局限的决心,力求打造更美好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