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 TRUST

SG EVENTS

SG INFO

ASSIGNMENTS

COACH EXPERIENCE

TEST SPOTS

NEW ROUTE

JAP OCCUPATION

ESPLANADE

CHINATOWN

CONFUCIOUS

LITTLE INDIA

INDIAN

INDIAN HERITAGE

KAMPONG GLAM

MALAYS

CIVIC DISTRICT

FULLERTON

SINGAPORE RIVER

HDB

HDB over the years

URA

URA MODEL

HISTORY

SG LKY

SG PIONEERS

SANSUI

DEVELOPMENT

MERLION

FORT CANNING

ORCHARD ROAD

CHINESE

PERANAKAN

CHURCHES

ARMENIA

GREENING SINGAPORE

WATER & RESERVIORS

 PARKS

BOT GDN

NATURE

MARINA BAY GARDENS

MARINA BAY

DESTINATIONS

SG MONUMENTS

MANDAI

SG CHANGI

SG TOURISM

SG TOURS

SKILLS

TG68 LESSONS

ROAD NAMES

TOUR MANAGEMENT

SG TOURS

RACIAL HARMONY

YYW

MERLION

SGTG6688

THIEN HOCK KENG

BUDDHA TEETH

HAWKER CULTURE

SG TOURS VIDEOS

FOOD

TRANSPORT

CBD & REGIONAL TOWNS

SG PAINTINGS

GREETINGS

MALAYSIA

 

 

 

 

 

CIVIC DISTRICT

    

  

市政区

个人展示

富丽敦酒店 中央商务区(CBD 红灯码头
加文纳桥 达豪施纪念碑 新加坡摩天观景轮
亚洲文明博物馆(ACM) 国会大厦 圣安德烈座堂
新加坡河 政府大厦大草场 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
驳船码头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陈金声喷泉
莱佛士登陆点 新加坡板球俱乐部 林谋盛纪念碑
安德逊桥 新加坡康乐俱乐部 滨海湾金沙(MBS)
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 艺术之家(旧国会大厦) 滨海艺术中心
鱼尾狮公园 艺术科学博物馆  
     

 

CIVIC DISTRICT

 

MERLION PARK

 

MARINA BAY SANDS MARINA BAY SUPER TREES  
CAPITA SPRING

 

  PADANG    
TANJUNG PAGAR CHINATOWN LITTLE INDIA KAMPONG GLAM ORCHARD ROAD
VICTORIA THEATRE VICTORIA MEMORIAL/CONCERT HALL ASIAN CIVILISATION MUSEUM    
CRICKET CLUB SINGAPORE RECREATON CLUB ST ANDREWS CATHEDRAL CENOTAPH  
 PARLIAMENT HOUSE   OLD SUPEREME COURT  OLD PARLIAMENT HOUSE

 

   

 

CHINATOWN

 

SMITH STREET PAGODA STREET TRENGGANU STREET CLUB STREET BUDDHA TEETH TEMPLE
         
         

 

SINGAPORE RIVER

 

SINGAPORE RIVER RAFFLES LANDINGD 10 YEAR CLEANING FULLERTON

 

 
BRIDGES  OVER SINGAPORE RIVER CAVENAGH ANDERSON BRIDGE    
CLARKE QUAY ROBERSTON QUAY BOAT QUAY    

 

市政区
市政区曾是新加坡殖民政府的中心,其迷人的过去延续至今。


富丽敦酒店
建于1928年的浮尔顿大厦,曾是新加坡商业、社交和官方的活动中心,内设有邮政总局、交易所、商会和新加坡俱乐部。经过4亿新元的改造,浮尔顿大厦现在是一
家拥有400间客房的豪华酒店。该建筑的独特之处在千-浮尔顿路下方设有一条35米长的地下通道,方便船只和邮局之间的邮件运输。在殖民时期,浮尔顿大厦被称为“零英里”,是测量新加坡道路距离的关键参考点。



加文纳桥
加文纳桥是新加坡唯一一座悬索桥,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桥梁之一,自1869年建成以来一直保留着其原有的外形。其先进的设计采用从苏格兰进口的钢结构并在本地组装完成。它最初被称为爱丁堡桥,后来为了纪念威廉奥弗尔加文纳少将而重新命名为加文纳桥,两端的标牌上仍可见卡文纳家族的徽章。这座桥最初用于轻型车辆通行,但随着交通量的增加,为了保护
桥梁结构的完整性并确保行人安全,不得不限制牛和马的通行。


亚洲文明博物馆(ACM)
前皇后坊大厦本身是一座建于19世纪60年代殖民时期的建筑奇迹,最初在英国殖民时期被用作政府办公室。后来的修复和扩建都忠实于原有的新古典主义帕拉第奥式建筑风格。亚
洲文明博物馆CACM)于2003年开放,展示了来自中国、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多个亚洲文化的丰富文物和艺术品。



新加坡河
莱佛士城市规划围绕新加坡河制定,港口是新加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新加坡河在1977至1987十年间进行了大规模清理,使这条曾经污染严重的河流变成了如今于净而繁忙的水道。如今,新加坡河游船公司在新加坡河上运营游船项目。



驳船码头
Bóchuán mǎtóu
驳船码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这里是新加坡河沿岸繁忙的贸易中心,如今,它已经演变成为一) 个充满活力的露天餐饮场所。曾经沿河排列的仓库现
在成为了保存完好的店屋,里面设有现代化的设施,游客也可以欣赏到风景如画的河景。这种转变既保留了其历史魅力,又迎合了当代人的品味,使其成为人
们大快朵颐、品味美酒和享受新加坡海滨氛围的热门场所。


中央商务区(CBD)
新加坡的中央商务区(CBD)由市区重建局(URA)规划,完美触合了高层办公楼、住宅区和休闲区域。这里汇集了跨国公司和住宅开发项目,强调工作、生活和娱乐的有机结合。公共公园和海滨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而高效的交通系统则提升了可待续性和连通性。中央商务区保留了文化遗产,整合了历史地标,
并推动了综合用途建筑的开发,以优化城市空间,确保环境的活力与平衡,支待经济活动并提升城市生活水平。


莱佛士登陆点
1887年,在维多利亚女王金禧庆典之际,一座莱佛士的青铜雕像被安放在政府大厦大草场。这座雕像展现了史丹福莱佛士爵士作为现代新加坡奠基人的形象。最初的铜像后来被移至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的前面。另一尊莱佛士的雕像是白色大理石复制品,被安置在传说中莱佛士1819年首次踏上新加坡的地点,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莱佛士登陆点。


艺术之家(旧国会大厦)
该建筑由著名建筑师哥里门设计并于1826年建成,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殖民时期建筑。它曾被用作法院、最高法院,并千1959年成为国会大厦。1992年,它被列为国家古迹。如今,它已成为一处表演和视觉艺术场所,被称为艺术之家。




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
前身为维多利亚剧院与纪念堂,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表演艺术场所。它最初建于1862年,用作市政厅兼剧院。1902年至19 05期间,市政厅旁边建起了一座与市政厅设计相结合的纪念馆,以纪念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的逝世。1906年,连接两座建筑的钟楼竣工。1979年,又新增了一个画廊。这座建筑在 1942年二战期间曾作为临时医院,1946年至1947年成为战犯审判地,并千1954年成为人民行动党成立大会的举办地。如今,维多利亚音乐厅是新加坡交响乐团的驻地。


达豪施纪念碑
达豪施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印度殖民地总督达豪施公爵詹姆斯·安德鲁勋爵于1850年访问新加坡。这座纪念碑于1851年建成,是新加坡首座公共雕像。


安德逊桥
安德逊桥于1910年落成,是新加坡重要的历史和建筑地标,建造伊始的目的是缓解老加文纳桥造成的交通拥堵。安德逊桥采用从英国进口的钢材建造而成,其复杂的建筑细节体现了其殖民时期的风格。它横跨新加坡河,与现代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并成为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Fl)新加坡大奖赛赛道的一部分。


新加坡板球俱乐部
新加坡板球俱乐部是一家体育俱乐部,由欧洲人千185 2年创建,最初服务千殖民地精英人士。它是新加坡第二古老的俱乐部。新加坡赛马公会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 1842年,是新加坡最古老、也是唯一的赛马俱乐部。从最初的殖民地精英体育俱乐部,发展为现在的多种族俱
乐部,新加坡板球俱乐部致力千满足新加坡社区的体育和社交需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将俱乐部用作军事行政部门和日本军官茶室。



国会大厦
新加坡国会大厦是一座公共建筑和文化地标,是新加坡国会的所在地。该建筑的设计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庄严和权威感。由前总统王鼎昌设计的棱柱形顶部,也是一种现代主义对传统圆顶的现代诠释。
 


政府大厦大草场
大草场,马来语意为“平地”,位于市政区的显著位置。二战期间,这里曾是欧洲人被关押并被送往樟宜监狱前的聚集地,也是二战结束后举行胜利集会的场地,同时是新加坡国庆阅兵和其他休育赛事的热门场地。新加坡政府认识到其重要性,已
将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坐落于前高等法院和政府大厦两座庄严肃穆的国家古迹之中,是一座全新的视觉艺术机构,收藏了无与伦比的现代新加坡和东南亚艺术珍品,占地64000平方米,是新加坡最大的视觉艺术场馆,也是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视觉艺术场馆之一。政府大厦最初被称为市政大楼,直到1951年,新加坡被乔治六世国王授予城市地位,该建筑才更名为政,一府大厦。1945年9月12日,东南亚司令部盟军最高指挥官路易斯蒙巴顿在政府大厦的台阶上接受了日本帝国陆军将军板垣征四郎的投降。前高等法院大楼从1939年到2005年一直是新加坡最高法院的所在地。
 


圣安德烈座堂
新加坡最大的教堂和最古老的圣公会礼拜堂。这座英国哥特式建筑取代了1852年因两次遭雷击而被摧毁的原教堂。1942年,即新加坡在二战期间沦陷前不久,这座教堂在频繁的空袭中被用作急救医院。日本投降后,教堂千1945年恢复了礼拜。这座教堂以其令人惊叹的彩色玻璃窗和由囚犯劳工粉刷的光滑、光亮的墙壁而闻名。



新加坡康乐俱乐部

新加坡康乐俱乐部 (SRC) 是一家社交俱乐部,成立于1883年6月23日。它是继新加坡赛马公会和新加坡板球俱乐部 (SCC) 之后第三古老的新加坡俱乐部。它最初是一家体育俱乐部,由30名欧亚裔成员创立。1994年底,原有建筑物被拆除,全新会所于1997年正式开放,俱乐部会所内设有该地区首个国室内地下游泳池和地下保龄球馆。如今,其会员主要由不同种族的新加坡人组成。


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
新加坡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是一座纪念新加坡日治时期(1942-1945年)遇难平民的纪念碑,于l967年2月15日揭幕。纪念碑由四根柱子组成,高达68米,象征着华族、印度族、马来族和其他种族共同的“战争经历”。纪念碑的形状像两双筷子,因此因其独特的设计而被亲切地称为“筷子纪念碑”。

日治时期蒙难人民纪念碑/日本占领时期 死难 人民纪念碑 1967


旨在缅怀Zhǐ zài miǎnhuái To commemorate二战期间遇难的平民,象征新加坡四大种族(马来族、华族、印度族、欧亚族)的团结一心。


四根形状和结构一致的巨型石柱,在这片宁静的公园正中央拔地而立 65 米,高耸入云。四根支柱象征着新加坡的四大种族共同经历的苦难,更为纪念那些遇难并长眠于此的四大种族人 民。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伫立在一片墓地之上,下面埋葬着从各个乱葬岗挖掘luàn zàng gǎng wājué出来的遇难者遗骸。yíhái


每年的 2 月 15 日,这里都会举行二战蒙难者追悼会Zhuīdào huì,,Memorial service,向亡灵致意wánglíng zhìyì,,并谨记战争之痛。bìng jǐn jì zhànzhēng zhī tòng


如今,新加坡的许多年轻人也许对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的历史意义已经没有太多的概念,

只是一味将纪念碑昵称nìchēng为 “筷子”。


它建于1967年,高65米,是为纪念二战时期死难的平民而建。四根白色立柱象征着新加坡的四大种族,体现了不同种族在日占时期所共同承受的磨难。纪念碑不仅仅是为了缅怀死者,更是为了提醒世人战争的残酷及新加坡社会在战后重建中所展现的团结精神。

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位于新加坡美芝路政府大厦大草场的东侧,树立宗旨在于缅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皇军杀害的平民。

新加坡日占时期,数以千计华人在肃清大屠杀中被杀害。为进一步铲除在新加坡反日的势力,据估计日本宪兵xiànbīng 更加屠杀了多达5万名年届18至50岁的华人[2]

在1962年2月,受害者的遗骸于实乞纳
shòuhài zhě de yíhái yú shí qǐ nà,、樟宜及武吉知马等地的乱葬岗中出土。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承担了整理骸骨及创建纪念馆的责任。

纪念碑的结构

纪念碑由4根高70米(230英尺)的巨型石柱所组成,象征着新加坡的四大种族共同经历的苦难。

悼念活动Dàoniàn huódòng

纪念碑于1967年新加坡沦陷lúnxiàn 25周年纪念日正式揭幕jiēmù,及后每年2月15日(全面防卫日)都会在此举行二战蒙难者追悼会[3]。 jìniànbēi yú 1967 nián xīnjiāpō lúnxiàn 25 zhōunián jìniàn rì zhèngshì jiēmù

The Memorial to the Victims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The Memorial to the Victims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67

To commemorate the civilians who died during World War II, symbolizing the unity of Singapore's four major races (Malay, Chinese, Indian, Eurasian).

Four giant stone pillars of the same shape and structure stand 65 meters high in the center of this peaceful park. The four pillars symbolize the sufferings experienced by the four major races in Singapore, and commemorate the people of the four major races who died and are buried here. The Memorial to the Victims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stands on a cemetery, buried below are the remains of the victims excavated from various mass graves. yíhái

Every February 15th, a memorial service for the victims of World War II is held here to pay tribute to the dead and remember the pain of war. bìng jǐn jì zhànzhēng zhī tòng

Today, many young people in Singapore may not have much concept of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morial to the Victims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but simply nickname the monument "chopsticks".

It was built in 1967 and is 65 meters high. It was built to commemorate the civilians who died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four white pillars symbolize the four major races in Singapore and reflect the sufferings that different races endured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monument is not only to commemorate the dead, but also to remind the world of the cruelty of war and the spirit of solidarity shown by Singaporean society in post-war reconstruction.

The Memorial to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victims is located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Padang on Beach Road in Singapore. It was established to commemorate the civilians killed by the Japanese Imperial Army during World War II.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Singapore, thousands of Chinese were killed in the Purge Massacre. In order to further eradicate anti-Japanese forces in Singapore,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Japanese military police massacred up to 50,000 Chinese aged 18 to 50 [2].

In February 1962, the remains of the victims were unearthed from mass graves in Siglap, Changi and Bukit Timah. The Singapor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took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sorting out the remains and creating the memorial.

Structure of the Memorial

The memorial consists of four giant stone pillars 70 meters (230 feet) high, symbolizing the suffering shared by the four major races in Singapore.

Memorial activities

The memorial was officially unveiled on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fall of Singapore in 1967, and a memorial service for the victims of World War II is held here every February 15 (Total Defence Day)[3].

莱佛士酒店
新加坡莱佛士酒店最初建千19世纪30年代,是一座海滨别墅,后来改建为寄宿公寓,并于1887年由沙奇兄弟创办成一家拥有十间客房的酒店。这家酒店因调酒师严崇文在长乐酒吧发明的新加坡司令鸡尾酒而闻名,客人至今仍会在那里撒花生壳,其作家酒吧则是向毛姆和吉卜林等文学巨匠致敬。莱佛士酒店的下午茶是一项深受宾客喜爱的传统,提供精致的点心和茶。酒店拥有豪华的全套房住宿,将殖民时期的魅力与现代舒适完美结合,并以其锡克教门卫而闻名。莱佛士酒店也是该地区第一家安装电灯的酒店。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至1887年,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也是这座城市的一大建筑地标。馆内的永久展馆
(历史展馆和 “新加坡生活百年回顾“生活展馆)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描绘出新加坡的过去与现在。博物馆全年举办艺术装置、节庆活动、表演和电影展映等各种富有活力的活动。



滨海公园
滨海公园是在1922年通过填海工程而建成的,如今完全坐落在新的土地上,并已改造成一座纪念公园。l 953年,公园沿着海滨的一段长廊被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步道,以庆祝女王加冕并登上英国王位。滨海公园内设有陈金声喷泉、世界大战阵亡战士纪念碑和林谋盛纪念塔。



陈金声喷泉
陈金声是第三代海峡华人,也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和房地产商,涉足锡矿产业。为了纪念陈金声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慷慨贡献,市政委员会于1882年5月在浮尔顿广场修建了陈金声喷泉。

世界大战阵亡战士纪念碑
这是一座战争纪念碑,用来缅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浴血奋战并英勇牺牲的英烈,其铜制碑志上铭刻有海峡殖民地战死沙场的战士名字。而在纪念碑另一面的碑文上,虽未列出阵亡英雄的姓名,却用四种主要语言(英文、马来文、华文和淡米尔文)刻着一句简明扼要却意味深长的话语“他们牺牲了,我们才能活下去”。



林谋盛纪念碑
陆军少将林谋盛是新加坡二战期间的战斗英雄之一,林谋盛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英雄的丰功伟绩而建成的。这位著名的福建商人在日据领之前和日据期间领导了多次抗日活动,其中包括在马来西亚建立情报网。后来,因遭叛徒出卖,被日本秘密警察抓捕,并在入狱后受尽折磨。1944年6月29日,他在华都牙也监狱去世。


滨海艺术中心
滨海艺术中心是一座建在滨海湾填海土地上的艺术中心。它拥有一座可容纳1600人的音乐厅、一座可容纳2000人的剧院以及若干较小的表演艺术场所。因其外观酷似榴莲,这座艺术殿堂被本地人亲切地称为 “榴莲”,是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鱼尾狮公园
鱼尾狮公园是新加坡最著名的地标——鱼尾狮雕像的所在地。鱼尾狮是神话中的生物,拥有狮头和鱼身。它的鱼尾代表新加坡曾经是渔村,而狮头则代表新加坡的原名“Singapura" (梵文中狮城的意思)。在公园内可欣赏到滨海湾金沙和城市天际线的壮丽景色,是游客和本地人必去的景点。


新加坡摩天观景轮
位千新加坡市中心的摩天轮,千2008年4月15日正式开放,共有28个空调观景舱,每个可容纳28名乘客,并设有一座三层的航站楼。摩天轮总高165米。


艺术科学博物馆
于2011年2月由新加坡第三任总理李显龙揭幕,是世界上第一座艺术科学博物馆。博物馆主要举办由其他博物馆策划的巡回展览。雨水被收集并引导至建筑物中心,流经碗状屋顶,流入建筑物最低层的反射池,再循环用于建筑物的洗手间内。



滨海湾金沙(MBS)
滨海湾金沙酒店是位千滨海湾的标志性综合度假胜地。它千2010年开业,耗资80亿新元(68.8亿美元),创下全球最昂贵的独立赌场物业纪录。度假村包括一家拥有2561间客房的豪华酒店、一个会展中心、一个拥有高端零售店的大型购物中心、一个博物馆、大型剧院和“名厨"餐厅。度假村由摩西·萨夫迪设计,由三座塔楼组成,顶部是金沙空中花园,其中包括一条340米长的空中走廊和一个150米长的无边泳池,坐拥滨海湾全域美景和新加坡世界级的都市天际线,并拥有世
界上最大的公共悬浮平台。滨海湾金沙由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在新加坡监管协议下运



红灯码头
红灯码头在历史上被称为“Ang Teng",在福建话中意为“红灯笼”。这个名字指的是码头运营期间引导船只进港的红灯,体现了它作为新加坡重要海上门户的地位。码头建千1933年,以克利福爵士的名字命名,曾是移民和货物的重要入口。如今,它被保留下来,成为富丽敦海湾酒店活动场所的一部分。


视频
我们的国家纪念碑
我们的国家纪念碑是新加坡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物局(NHB)负责保存和推广,以传承给后人。这些纪念碑和遗址在新加坡享有最高级别的保护。
htt zFYGklDJI


个人展示

1.每位学员需围绕一个主题,编写一个有故事情节的连贯的故事,并选择市政区内的
三个地点进行介绍。使用所学的讲故事技巧进行约5分钟的讲解,在讲解中突出这三个地方的特色。
2. 可以考虑的主题包括:
• 殖民地遗产——莱佛士酒店(历史上的殖民地象征)、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前最高法院和市政厅)、艺术之家(旧国会大厦)
• 法律与政治一—旧最高法院、艺术之家、国会大厦
• 表演艺术 - 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厅、艺术之家、滨海艺术中心、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 与莱佛士相关 - 莱佛士登陆点、莱佛士雕像、驳船码头(店屋)、城镇规划
-中央商务区
• 休闲娱乐-政府大厦大草场、滨海公园、新加坡河、新加坡摩天观景轮
• 体育-新加坡板球俱乐部、新加坡康乐俱乐部、政府大厦大草场、安德逊桥
• 交通方式-红灯码头、新加坡河、加文纳桥、安德逊桥
• 酒店住宿类型-富丽敦酒店、莱佛士酒店、滨海湾金沙
• 博物馆类型——亚洲文明博物馆、艺术科学博物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 第二次世界大战——政府大厦大草场、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纪念碑、世界大战阵亡战士纪念碑、林谋盛纪念塔、前市政厅
• 你能想到的任何其他主题
 

 

 

 

 

 

 

(1)                 

 

1.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史丹福路 93

莱佛士图书博物馆1887年落成开幕,其书籍典藏随年不断扩增,收集了大量有关新加坡和周边地区的展品,极具历史、社会学及考古意义。

1960年,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国家博物馆,记载并展示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2 福康宁公园

位于禧街、康宁坡、克里门梭道和里峇峇利路之中

这里曾是14世纪马来王国淡马锡的皇宫所在地,蕴藏了丰富的考古珍品,如古币、来自爪哇的金饰以及中国瓷器,证实了新加坡曾是繁华的区域商贸中心。

曾用于政府和军事用途的福康宁山,如今已蜕变成为一个汇聚了文艺活动的文化堡垒,在繁茂青葱的绿茵间,保存着悠久浓厚的历史记忆。 

3 土生文化馆

亚美尼亚街 39

此建筑为道南学校的旧校址,在1912年至1982年间为莘莘学子授业解惑,并且是首个以华语而非方言教学的本地学校,随后首开先河,成为本地最早以英语教学的学校之一。 

1997年,亚洲文明博物馆将其展馆设立于此。后来,这座建筑物经过翻新,于2008 年改为土生文化馆, 展示丰富多元的娘惹文化。 

4 新加坡集邮馆和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哥里门街 23B(新加坡集邮馆); 康宁坡1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建立于1886年,这里曾是马来亚第一所卫理公会教堂的所在地,同时也是新加坡第一所卫理公会学校  ——  英华学校的旧校址。学校取名英华是因为该校早期以英语和华语教学。

新加坡集邮馆于1995年在这里开幕,而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也于1997年迁址于此。 

5 亚美尼亚教堂

禧街 60

19世纪初,亚美尼亚商人携老挈幼,前来新加坡安家落户,并于1835年建立亚美尼亚教堂。

坐落于教堂附近的还有两个著名历史景点——本罕尼回教堂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所,皆由移民社群兴建。 

6. 中央消防局

禧街62

建立于1909年,该建筑物是见证新加坡消防队迈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篇章,铺有红白两色耀眼砖墙象征血与绷带,意义深远。二战时期,尽管被漆上一层掩护颜

色,中央消防局仍遭受无数次炮火冲击。

中央消防局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消防局,如今,局内开设一间文物展馆,供民众参观和探究过往历史。 

7. 旧禧街警察局

禧街140

作为警察局和营房的旧禧街警察局于1934年建成,当时是新加坡最大的政府建筑物。二战时期,这里曾被用作拷问所。

随后它成为多个公共机构的办事处。如今,通讯及新闻部以及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分别将其办公处设立于此。

8 新加坡河

可从驳船码头进入

1819年,新加坡宣布成为自由贸易港口。自此,新加坡河便成了这座岛的经济命脉,河畔贸易活动迅速兴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时间,许多外来移民迁居此地。

到了70年代,新加坡河在经历了150年的繁华后,河水已遭受严重污染。时任总理的李光耀先生发起清理新加坡河运动,经过十多年的整治,新加坡河终于恢复清澈,成为今日风景宜人的濒水休闲胜地。 

9. 亚洲文明博物馆

皇后坊1

该博物馆的前身为法院,在1867正式启用,毗邻的广场于1907年被命名为皇后坊 ,以缅怀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英女王在世时也拥有印度女皇的衔号)。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本地领袖经常聚集在皇后坊,号召人民争取独立自治。之后,新加坡国民登记局曾将其总部设立于此。直到2003年,这里才被改为如今的亚洲文明博物馆。

10. 维多利亚剧院及维多利亚音乐厅

皇后坊9

维多利亚剧院在1862年建成,其前身为市政厅,目前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表演艺术场所。1903年至1905年间,剧院旁边筑起了一栋纪念堂(现为维多利亚音乐厅),两栋建筑

物之间有一座钟楼,将两者衔接起来。

维多利亚剧院及纪念堂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在1959年被定为新加坡国歌的《前进吧,新加坡!》的首场公演地点就是维多利亚剧院。

 

11. 海滨公园

可从康乐通道进入

19世纪开始,海滨公园便是人们相聚和憩息的休闲场所。不仅如此,这里还设有多个意义重大的纪念碑,如陈金声喷泉、两次世界大战阵亡战士纪念碑、印度国民军纪念碑以

及反共标记,娓娓道出新加坡建国初期的艰辛。 

12. 政府大厦前的草场

可从圣安德烈路进入

在填海造地之前,这一片绿草地曾与大海相连。政府大厦前的草场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包括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66年首场国庆庆典以及近期举办的2015金禧国

庆。这里同时也是新加坡板球俱乐部及新加坡康乐俱乐部的会所。

13.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圣安德烈路1

该美术馆馆址前身为旧政府大厦和最高法院大厦,这里同时也是1945年日军投降的地点。随后,最高法院在1946年对战犯进行审判。

1965年,时任总理李光耀在位于旧政府大厦的办公室发表了新加坡独立宣言。

14. 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

旧国会巷1

旧国会大厦于1827年建成,是新加坡现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筑物。

1955年至1963年,这里曾是立法议院的所在地,并于19651999年改为国会大厦。建国初期,议员们在这座殿堂内展开多场辩论,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如今,旧国会大厦艺术之

家已成为举办艺术文化活动的地点。

15. 国会大厦

国会坊1

1999年起,这栋庄严的建筑物成为了国会大厦,象征着新加坡对议会民主制度的追求与信念。因国情特殊,新加坡政府对其议会制度进行了改良,当中一些措施包括:成立少数权

利总统理事会、成立集选区以及委任官委议员。

16. 浮尔顿大厦

浮尔顿广场1

浮尔顿大厦在1928年落成,为前邮政总局的所在地,是其中一栋沿新加坡海滨而立的古老建筑物。大厦的天台有一座灯塔,引导船只,而位于大厦前的浮尔顿广场也常用于召开选举集会,或供公共机构召开会议。

直到90年代,浮尔顿大厦经过翻新修复,改为富丽敦酒店。 

17 丽敦船屋-旧称浮尔顿水船楼

浮尔顿路3

此处俯瞰着海峡壮观的景色, 19 世纪末管理新加坡海港的最高级官员——船务总管的办公室的原址。浮尔顿水船楼于1949年竣工,随后成为新加坡港务局的办事处,

并继续为往来船只提供淡水,一直到1990年才结束这项服务。

 

18. 鱼尾狮公园

可从滨海公园大道进入

狮头鱼尾的设计灵感最初源于这座城市古时候的两个名称。Singapura”在梵文中意译为狮城,另外,新加坡也被称作淡马锡,即爪哇语中的海镇。鱼尾

狮雕像的原址为新加坡河口,在2002年迁至鱼尾狮公园。

1972年揭幕的鱼尾狮雕像巧妙地融合了新加坡的历史传说,以及国家在海事方面的发展轨迹,由艺术家兼教育家关世强先生设计,再经雕刻家林浪新先生精心打造而成。

19. 金禧桥

可从鱼尾狮公园或滨海公园大道进入

全长220米的金禧桥衔接鱼尾狮公园和位于滨海艺术中心前方的滨海湾步行道,放眼望去,市政区、中央商业区和滨海湾的美景尽收眼底,周围景致一览无遗。金禧桥

是为了纪念新加坡金禧国庆而建立的,并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主持启用仪式。

20. 滨海艺术中心

滨海公园大道1

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建筑风格,使得外观酷似本地水果榴莲的滨海艺术中心让人一眼就能留下深刻印象。该艺术中心于2002年竣工,是新加坡首要的艺术表演场所,为

观众呈现经典作品、独立艺术创作以及艺术节活动等多元化节目。 

 

21. 螺旋桥

可从莱佛士道进入

螺旋桥于2010年修建,是环绕滨海湾、全长3.5公里的滨海湾步行道的一部分。其钢质螺旋结构外观酷似脱氧核糖核酸(DNA),象征着生命与延续,展现了滨海湾

的发展愿景,成为坐落于花园和绿水间,适合人们居住、工作和休闲的繁华商业中心。 

22. 滨海湾花园

滨海花园通道18

坐落于城市核心地带的滨海湾花园是一座人民共享的花园,由滨海南花园、滨海东花园和滨海中花园组成。滨海湾花园及其植物冷室收藏的植物品种繁多,并且不断推广其可持续发展模式。

花园中的两个植物冷室馆采用园艺废弃物发电制冷,擎天大树的灯饰则是采用太阳能发电。花园内的径流在流入滨海蓄水池以前,会经由水生植物过滤和净化水质,才流入毗邻的滨海蓄水池。 

23. 滨海堤坝

滨海花园通道8

2008年,滨海堤坝正式开放,它是一个淡水蓄水池,集水面积相当于新加坡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并且能有效纾缓洪水冲击,具有重要功能。此外,滨海堤坝也是一个

合家欢聚的好去处。滨海堤坝体现了新加坡持续以创新的方式来克服天然局限的决心,力求打造更美好的家园。

 

新加坡的市政中心

 

大家后,我叫xxx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来点一下人数,好啦 全员到齐。


今天我们来到了新加坡的市政中心,来了解一下新加坡的历史和发展!


1819年,英国的斯坦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在此建立了贸易站,此时成为英国东南亚贸易网络的一部分,迅速吸引了大量移民,尤其是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的劳工和商人。大量人口增加,莱佛士设立了莱佛士城市计划(杰克逊计划):已新加坡河为主,河的北面为行政区,河的南面为商业区,住宅区划分不同种族区域如华人区,马来人区和印度人区等,避免文化冲突。他设立的这个城市布局,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融合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框架,确保了繁荣港口的地位!


● 旧国会大厦:始建于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政府建筑物。以前是天猛公和他随从的住址。1999年搬去新的国会大厦。现在是艺术之家,搞艺术的地方,很多艺术展览活动。(黑色大象,它是暹罗朱拉隆恭国王于1871年送给殖民区政府官员的礼物。泰国大使馆在乌节路,那时候他来新加坡觉得这边教育很好,当时就买下那块地给学院来学习住的地方,后来做为泰国大使馆)1959年自治以前51个议席,现在有114议席。


● 莱佛士白色雕像:1819年1月28号,莱佛士在此登陆,白色的雕塑是模仿维多利亚纪念堂前的铜色雕像。莱佛士当时和苏丹胡先还有天猛公签订协议,将新加坡割让给英国,作为英国的贸易站,英 国 每 年 付 给 苏 丹 5 千 ⼤ 元 的 奉 纳⾦ , 天 猛 公 3 千 ⼤ 元。莱佛士成立贸易自由港,设立莱佛士城市计划,加 强 新 加 坡 作 为 转 ⼝ 贸 易 的 地 位 , 吸 引 了 很 多 商 ⼈ 到 这 ⾥ 经商 和 定 居 。他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的母亲河。从 安 德 逊 桥 , 朔 流 ⽽ 上 达 ⾦ 声 桥 , 全 ⻓ 约 4 . 1 公 ⾥ 。河上有三个码头,上游罗伯森码头,下游驳船码头,中间是克拉码头。河的北面为行政区,河的南面为商业区。当时这里非常繁忙,河上往来很多船舶,河两边布满了九八行,流动摊贩,居住的人民。导致河 ⾥ 布 满 垃 圾 、 废 料 、 ⼯ 业 废 物 、 排 泄 物 , 河 ⽔ 被 严 重 污 染 。1977年,李光耀建议清理和水土,要在十年内,把污浊的河水清理成可以钓鱼的清水。这十年中,他把河 上 的 驳 船 搬 迁 到 ⻄ 海 岸 去 , 流动摊贩 被 安 置 到 ⼩贩 中 ⼼ , 清 除 鸡 鸭 农 场 , 拆 除 河 边 的 ⼩ ⽊ 屋 迁移居民, 货 舱 也 搬 离 驳 船 码 头和 克 拉 码 头 。1 9 8 7 年 这 个 ⽬ 标 达 到 了 十年清河运动非常成功!现在新加坡河带动了巨大的经济,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繁华地带!


● 金融区:前面高楼大厦的金融区聚集了全球出名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四栋280米大华UOB,楷圆中心,共和大厦,莱佛士一号,曾经最高建筑,这边航空限制不能高过280(新的国号大厦290,以后阿里巴巴最高)


● 贵宾朗道:邓小平和李光耀关系友好,理念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 胡志明是越南共产党的创始人,越南国夫// 第一任印度总理,印度人有个愿景 - 独立,我们实现这个愿景了(这人受国家人民爱戴,和新加坡关系好)


● 亚洲文明博物馆:曾 经 是 法 庭 、 ⽴ 法 议 会 、 审 计 部 、 ⼟ 地 局 公 共 ⼯ 程 部 等 。为 纪 念 英 ⼥ 皇 维 多 利 亚 , 取 名 皇 后 坊 。20 0 3 年 重 新 翻 新 开 发 , 作 为 亚 洲 ⽂ 明 博 物 馆 第 ⼆ 馆 , 馆 内 展 出 中 国 、 南 亚 、 ⻄ 亚和 东 南 亚 的 ⽂ 物 。亚 洲 ⽂ 明 博 物 馆 第 ⼀ 馆 是⼟ ⽣ ⽂ 化 的 博 物 馆。它里面有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打捞的一艘沉船,取名为“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大部分文物,展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


● 加文纳桥:新 加 坡 唯 ⼀ ⼀ 座 吊 桥 , 建 于 1 8 6 9 年 , 是 现 存 最 古⽼ 的 桥 梁 。以 海 峡 殖 ⺠ 地 最 后 ⼀ 位 总 督 加 ⽂ 纳命名。1 9 1 0 年 当 安 德 逊 桥 建 好 后 , 这 座 桥 只 允 许 ⾏ ⼈ 使 ⽤ 。
● 安德逊桥:英国殖民地总督名字命名,目的是缓解加文纳桥日益繁忙的交通票。

安德逊对SG贡献:规定增加店屋的后巷,修建新柔长堤。


● 富丽敦酒店:富尔顿大厦租给富丽敦酒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六星级豪华酒店。早期1829年,它是一座防御炮台,主要用来防御海面上的袭击。1873年炮台拆除,1874年旧邮政总局的旧址新建(当时邮政总局的大厦内有邮筒,可直接把信件送往地下室,地下室有一条行人隧道,直通码头,邮件经此寄往海外)1928年,又重建了一座新的大厦“浮尔顿大厦”,大厦里面容纳了邮局总部,新加坡市镇俱乐部,商业总会和10个其他部门,也是当时新加坡最大的建筑!在2001年1月1日,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宣布“富丽敦酒店”成立!2015年,该建筑被新加坡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第71个国家法定古迹!酒店的外观以大理石和花岗岩为主,展现了经典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客房价大概600-6000新币不等。


● 达豪施纪念碑:擦鞋纪念碑,印度总督,新加坡第二大老板,大老板是英国殖民。他曾捐了1000卢比给陈笃生医院。还肯定新加坡是一个自由港口,对外不抽税,这一举动,为新加坡招来了不少生意。


● 维多利亚纪念堂,也叫维多利亚音乐厅,是由两个建筑合并一起的,左边剧场1855年开始建,1902年建好音乐厅右边。纪 念 堂 是為 纪 念 英 ⼥ 皇 维 多 利 亚 ⽽ 建 的 。1 9 1 9 年 庆 祝 开 埠 1 0 0 周 年 , 莱 佛 ⼠ 的 铜 像 被 迁 移 ⾄ 前 ⽅ 。


● 雕像1:中国商人要四块,英国人出3块。讨价还价,中国劳工和印度劳工,说要两公斤。钩用来借力,去拿货物。(用钩去勾香料,弄破袋子,一路香料洒一地,到晚上他们去地上捡香料。然后觉得煮来喝很单调,就去找老板要剩下的骨头来一起煮,老板觉得好好吃,找他们要了配方,就研发了肉骨茶)


● 雕像2: 三个都是放贷人,朱烈印度人放贷,他们很厉害算账。中国用算盘算,现代女人用计算器。印度人用手算。以前房贷人喜欢把硬币放在耳朵上,耳朵显得很大,现在的大耳聋名字就是这样而来。


● 几个铁球是艺术!里面可以传音,听到地铁声和巴士的声音,还有巴刹卖菜杂音等


● 一长条走道叫海滨公园,以前叫伊丽莎白道。这块地是填海的。为 纪 念 英 国 ⼥ 皇 伊 丽 莎 ⽩ ⼆ 世 的 加 冕。是早期的沙爹俱樂部所在地。


● 林 谋 盛 烈 ⼠ 纪 念 碑:林 谋 盛 在 第 ⼆ 次 ⼤ 战 中 加 ⼊ 抗 ⽇ 活 动 和 ⽇ 军 对 抗。纪 念 塔 为 ⼋ ⻆ 形 中 国 宝 塔 式 建 筑 , 塔 脚 四 周 各 有 ⼀ 只 铜 狮 守 护 。纪念碑而已不是坟墓。


● 承前启后的新月:艺术作品。從洞里往前看和向后看是不同建筑,新和旧的对比。新的是金沙,旧的是市政区。
团队管理 走去大草坪,从左往右讲解


● 政府大厦前大草场:是唯 ⼀ 被 列 为 国 家 保 留 的 ⾮ 建 筑 地 点 。在这里见证过很多重要的事迹,比如新加坡自治日,和新加坡独立日在这里举办庆祝,第一任总统,总理在这里宣誓。英军投降 日军战败 人们都在这边游行庆祝。后来国庆日也在这里举行。(左边的板球俱乐部是给欧洲精英来娱乐消遣的地方,别的国家的人不让进。但是别的国家也有很多有钱人精英呀,他们就在对面建了一个消闲俱乐部,已 全 ⾯ 开 放 给 各 籍 ⼈ ⼠ , 是 ⼀ 个 中 上 流 ⼈ ⼠ 的 消 闲 俱 乐 部 。


● 国家美术馆(前最高法院+政府大厦)现在主要是新加坡和东南亚艺术收藏品,传播文化。


● 印 度 国 ⺠ 军 纪 念 碑:因为日军拉龙了印度殖民军,他们以雇佣兵的身份去打英军,但其实他们心在印度,也是战败被利用!


● 儿童游乐区:相信大家也走累了,这边是儿童游乐区,我们稍微休息片刻,那里面可以敲钟,可以带孩子去敲个平安!


● 和平纪念碑: 为 纪 念 第 ⼀ 次 ⼤ 战 阵 亡 的 军 ⺠ 。正 ⾯ 共 有 五 个 梯 级 , 每 ⼀ 级 代 表 第 ⼀ 次 ⼤ 战 的 每 ⼀ 年 , 一站1 9 1 4 年⾄ 1 9 1 8 年 ,二战1939年--1945年。碑 盾 刻 有 战 死 者 的 姓 名 。他们舍己为公,因为他们的牺牲我们才得到生存。 碑 柱 直 冲 云 霄 , 巍 峨 雄 伟 !


● 滨海湾艺术中心:两座建筑外观很像榴莲,因此当地人都叫它榴莲头。它里面有一个音乐厅可容纳1600人,一个剧院可容纳2000人,还有个容纳200人的小剧院和一个艺术图书馆在3楼。里面装修为欧式风格,还包括零售业和餐厅等功能多元化,4楼有个户外开放空间,可以一览滨海湾美景。外面遮篷位置还有个免费看表演的艺术场地,其实艺术馆内也经常免费呈现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政府是很鼓励大家来参与艺术活动,从而获得愉悦和启发!
好啦,我们在新加坡的市政区走了一圈,这里的建筑既有历史遗迹,也有现代设计,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拍拍照留个纪念,希望你们有愉快的一天!

 

 

 

CITY HALL -OLD SUPREME CIOURT -  PADANG - NATIONAL GALLERY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the civic district, the former City Hall served as an important government office in Singapore. The impressive building bears witness to Singapore’s colonial past and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2–45) as well as several milestones on its way to independence.

Background and history
The Municipal Council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1856 to oversee the maintenance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 Singapore and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utilities such as water, electricity and gas.1 Its offices were located in the Town Hall until January 1893 when they were moved to rented premises on Finlayson Green.When the lease was up, the municipality purchased a part of the Hotel de l’Europe to use as its new office.Hotel de l’Europe was located opposite the Esplanade (the large open field also known as the Padang) on St Andrew’s Road, where the Supreme Court Building and the new municipal building were later constructed.

By the early 1920s, the municipal departments were located at different parts of town, and the offices near the Padang were deemed insufficient and inadequate. A special committee of the Municipal Commission,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887, was formed on 18 July 1923 to study and report on the plans for a new municipal building that would house all the departments under one roof. One of the initial ideas was to demolish the Victoria Theatre and Memorial Hall and build new offices on that site, while another suggestion was to locate the offices at Fort Canning Hill. However, it was eventually decided that the building would be erected on the land bounded by Coleman Street and St Andrew’s Road, where the existing municipal offices were. The offices were moved to a temporary site near the former Telok Ayer Market on Robinson Road while the construction was underway.

The building was planned and designed by the municipal architect – first by S. D. Meadows and then Alexander Gordon, who took over the position in 1925 and saw the project to completion. The cost of the development – approximately two million Straits dollars – drew ire from some quarters: There were criticisms that the money could have been better spent on improvements to public infrastructure such as the sewage system.

Construction, undertaken by London firm Perry and Co. (Overseas) Ltd., began in 192610 and was completed in 1929. The municipality moved into its new home by April that year.The new Municipal Building was officially opened on 23 July 1929 by then Governor Hugh Clifford.

Description
Prior to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Municipal Building was part of the waterfront that could be viewed by vessels approaching or sailing past the harbour.Referred to as the Municipal Building or Municipal Offices, the new structure was said to have cut an impressive figure on Singapore’s waterfront.

When designing the building, the architects took into consideration its prime waterfront location by creating an imposing facade. Facing the Padang, the neoclassical facade of the Municipal Building spanned 370 ft – the longest in Singapore at the time – with 18 fluted Corinthian columns built entirel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The four-storey edifice was erected on a solid plinth and has a grand stairway leading to its main entrance. Cavaliere Rudolfo Nolli, an Italian architect and a sculptor based in Singapore, was commissioned to supply the columns and granolithic stone cladding. Nolli was also appointed to decorate the Supreme Court constructed next to the Municipal Building a decade later.

The building combines both neoclassical and modernist architectural elements in its design. Behind its symmetrical faux stone facade, colonnade and entablature is actually a steel structure. The windows and interior are stripped of the usual treatments and decorations typical of 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 and instead adopt a simpler, modernist design.

Japanese Occupation
When the Japanese began attacking Singapore in January 1942, the Municipal Building was opened to the public for shelter from the air raids. A bund was constructed around the building to protect it from bomb blasts.After the fall of Singapore to the Japanese on 15 February, the building became the municipal headquarters of the occupying forces.

At the start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Japanese gathered Allied prisoners-of-war in front of the Municipal Building and marched them to the Changi internment camp.

It was also in this building that the Supreme Allied Commander of the Southeast Asia Command, Louis Mountbatten, accepted the surrender from General Seishiro Itagaki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on 12 September 1945.

A few months later on 13 January 1946, a funeral service was conducted for Singapore’s war hero, Lim Bo Seng, outside the Municipal Building.


City Hall and the post-independence era
The building was renamed City Hall when King George VI granted city status to Singapore on 22 September 1951.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in the 1959 Legislative Assembly general election, the first prime minister, Lee Kuan Yew, and his eight cabinet ministers were sworn in at City Hall, forming the first fully elected government in Singapore.

On 3 December 1959, large crowds congregated outside City Hall to witness the installation of Yusof bin Ishak as Singapore’s first Malayan-born Yang di-Pertuan Negara (Malay for “Head of State”). The state anthem, “Majulah Singapura”, state crest and state flag were also unveiled to the public then.

On 16 September 1963, Lee recited the Proclamation of Malaysia from the steps of City Hall, announcing the end of colonial rul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Federation of Malaysia with Singapore as a member state.

After Singapore became a sovereign state on 9 August 1965, the edifice housed various government offices such as the Prime Minister’s Offic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offices of the Judiciary. It also remained the venue for swearing-in ceremonies of high government office-holders.
 

ALSO FIRST NATIONAL DAY PARADE  IN 1966


Recent developments
Currently, the former City Hall and the former Supreme Court form th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which opened on 24 November 2015. It is Singapore’s largest museum, with a focus on Southeast Asian and Singaporean art from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