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 TRUST

SG EVENTS

SG INFO

ASSIGNMENTS

COACH EXPERIENCE

TEST SPOTS

NEW ROUTE

JAP OCCUPATION

ESPLANADE

CHINATOWN

CONFUCIOUS

LITTLE INDIA

INDIAN

INDIAN HERITAGE

KAMPONG GLAM

MALAYS

CIVIC DISTRICT

FULLERTON

SINGAPORE RIVER

HDB

HDB over the years

URA

URA MODEL

HISTORY

SG LKY

SG PIONEERS

SANSUI

DEVELOPMENT

MERLION

FORT CANNING

ORCHARD ROAD

CHINESE

PERANAKAN

CHURCHES

ARMENIA

GREENING SINGAPORE

WATER & RESERVIORS

 PARKS

BOT GDN

NATURE

MARINA BAY GARDENS

MARINA BAY

DESTINATIONS

SG MONUMENTS

MANDAI

SG CHANGI

SG TOURISM

SG TOURS

SKILLS

TG68 LESSONS

ROAD NAMES

TOUR MANAGEMENT

SG TOURS

RACIAL HARMONY

YYW

MERLION

SGTG6688

THIEN HOCK KENG

BUDDHA TEETH

HAWKER CULTURE

SG TOURS VIDEOS

FOOD

TRANSPORT

CBD & REGIONAL TOWNS

SG PAINTINGS

GREETINGS

MALAYSIA

 

 

 

 

 

LET THE RIVER FLOW

     

  

 

SINGAPORE RIVER

十年清河 河畔的雕塑 河边的名人走道

 

SINGAPORE RIVER RAFFLES LANDINGD 10 YEAR CLEANING FULLERTON

 

 
BRIDGES  OVER SINGAPORE RIVER CAVENAGH ANDERSON BRIDGE    
CLARKE QUAY ROBERSTON QUAY BOAT QUAY    
bridges

iconic bridges

 

 河畔的雕塑

riverside sculptures

CHETTIERS

1ST GENERATION

SINGAPORE

RIVER STORY

 

 

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

中国的邓小平

越南的胡志明

菲律宾的何塞·黎刹
清河运动     九八行

驳船码头 

 

 

 

 

LITTLE RED DOT

 

 
   
 

 

   
 
金声桥(Kim Seng Bridge,1862) 克里门梭桥(Clemenceau Bridge,1940)

 

加文纳桥(Cavenagh Bridge,1869)
若锦桥(Jiak Kim Bridge,1999) 渥桥,青桥(Ord Bridge,1886) 安德逊桥(Anderson Bridge,1912)
罗伯申桥(Robertson Bridge,1998) 李德桥(Read Bridge,1889) 滨海大桥 Esplanade Bridge
阿卡夫桥(Alkaff Bridge,1997)  哥里门桥(Coleman Bridge,1840)  金禧大桥 Jubilee Bridge
西贡桥,黑桥(Pulau Saigon Bridge,1891)(“搬家”后的西贡桥,1997)  埃尔金桥(Elgin Bridge,1822)

 

 
 
 

 

星期二特写 | 一座山 一条河 第2集: 新加坡河(上)

3.2 公里长的新加坡河,穿越12座桥梁,造就新加坡成为自由贸易港,开埠200年来多少风云人物、平民百姓在此留下脚印? 靠河起家的福建和潮州籍商人、搬货运货的估俚与驳船夫,构筑新加坡河百多年的河港荣景。 节目访问开埠先驱薛佛记的第七代后人、百年跨国企业陈元利号的第五代后人陈克湛、年过90的前估俚等人,诉说新加坡河走过的辉煌岁月。

星期二特写 | 一座山 一条河 第3集: 新加坡河(下)

19世纪中开始发展的克拉码头,不仅是潮州籍新客的落脚地,也是生鲜与南北货的贸易、批发集散中心。上游的罗拔申码头区域支流蜿蜒,遍布货仓与驳船修理厂,日久导致河流污染。 1970年代集装箱货轮普及,加上清河运动,迫使驳船在1983年全面退出新加坡河。百多年转口贸易中枢的荣景不再,转型成为观光消闲胜地。 节目访问1959年抵新的最后过番客、从事土产九八行的后代、见证驳船沉没的造船技师等人,诉说新加坡河从繁华走向衰落、继而重生的过程。

第一个站点:莱佛士登陆点

2个站点:新加坡河边

第三个站点:亚洲文明博物馆

4个站点:河畔

5个站点:加文纳桥

 

P3 新加坡河及其附近地区
新加坡-河畔之旅

1. 新加坡河和历史
2. 莱佛士码头和行动
3. 十年内清理河流
4. 河边的历史建筑
5. 河上的桥梁
6. 新加坡河的活力

第一个站点:莱佛士登陆点

各位贵宾,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新加坡河畔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中国有长江、美国有密西西比河、而在东南亚的新加坡河,也被赋予着类似的意义:

今天,这里已经被政府保护和开发,形成新加坡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和娱乐中心。漫步在河畔,游人可以参观许多富纪念性的标志和建筑物。

 

      大家看看这座矗立在新加坡河畔的莱佛士白色塑像,仿照莱佛士铜像制造,设立地点即是当年莱佛士登陆的地点。

(这座人造大理石塑像,设立于1972年,是仿照莱佛士黑色铜像制造,以标明莱佛士登陆地点。著名的莱佛士铜像原件,矗立在附近维多利亚剧院钟楼前面。一黑一白的莱佛士塑像,相映成趣。)

他为什么要到新加坡呢?

19世纪初期,英国在东南亚只拥有槟城和明古连两个殖民地,但地理位置不理想;在明古连的殖民地又处处受到荷兰人的阻挠,英国人对此甚为不满。英国为巩固它在东南亚的地位,必须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海峽附近,寻找一个根据地。当时莱佛士发现新加坡地理位置非常好,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又是通往南中国海的必经之路,港扩水深,适合大船停泊。

所以莱佛士与当时的柔佛苏丹胡申和天猛公签署协议,将新加坡割让给英国。新加坡成为英国的贸易站,英国每年付给苏丹5千西班牙银元,天猛公3千西班牙银元。

莱佛士把新加坡成为贸易自由港,加强新加坡作为转口贸易的地位,吸引了很多商人到这里经商和定 居。

自从英国的莱佛士爵士于1819128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陆之后,河的两岸就逐渐发展成新加坡的商贸中心。

1822年,莱佛士为新加坡所制定的发展总蓝图的重要部分。市政区位于新加坡河的北岸,而商业区就在南岸。

随着贸易量的增加,新加坡河沿岸的驳船码头、克拉码头和罗伯森码头的货舱也建立起来。 欧洲的货物如棉布、玻璃器皿、钟表、铁器等通过新加坡转口到临近国家地区;同时周边地区和巾国出产的茶叶、丝绸、香料、咖啡、锡和燕窝等则从新加坡转卖至欧洲,这使到大量从事贸易的“九八行”,在新加坡河一带诞生。

莱佛士带领新加坡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让新加坡得以成就今日光景。

莱佛士若没有登陆,新加坡也许不会在东南亚占据独特的位置,有别于周遭群岛的众多岛屿或马来半岛的州。因为莱佛士,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一个自由港和现代化都市。 

2个站点:新加坡河边

各位贵宾请随我移步到河畔。

新加坡河总长约4.1公里。河从新加坡的中央商业区源起,向南倾入大海。

几百年来,新加坡河历尽沧桑Lμjμn cāngsāng,她见证了土著王朝的没落;

Tǔzhω wαngchαo de mςluς;

见证了早期移民的血泪

见证了殖民统治的兴衰Tǒngzhμ de xīngshuāi;

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

也见证了一个新兴城市国家的诞生和发展。

随着百多年来商业活动在这一带进行,60年代许多行业都沿河落户,使得新加坡河受到严重的污染。载满货物的船只进入码头卸货,随即又装满其他货物离开;如此从早到晚,不间断地在新加坡河上演着。

新加坡河负起了同这个城市面积和人口不成比例的贸易重责,同时也成 为污染的源头。

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岸边进行,河面上堆积着垃圾和废物, 臭气熏天。

1977年李光耀总理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清河运动~

十年清河、十年河清。

解决了新加坡河的主要污染源头后,新加坡河确实干净许多。原本污浊的河水现在竟然可以看到鱼儿。1987年,环境部宣布完成清河使命,并举行了清洁河水的纪念仪式。 

第三个站点:亚洲文明博物馆

沿河岸走下去,左手边便是坐落于皇后坊的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这座建筑建于1867年,当时用作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是海峡殖民地其中一地)辅政司署办事处和立法议会议事厅。为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大厦旁的广场在1907年命名为皇后坊。

1989年,这座建筑整修后,成为新加坡文物馆,2003年改为亚洲文明博物馆。这座建筑已列为新加坡的国家古迹。

皇后坊亚洲文明博物馆 (ACM) 提供各种展览和画廊,展示亚洲丰富的艺术遗产。游客可以探索以下内容:

永久画廊:

ACM 的永久画廊分为三个主要主题:
* 海上贸易:本部分深入探讨亚洲海上贸易的历史,重点介绍海上货物、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 信仰和信念:该区域的展览探索亚洲各地的不同宗教信仰和习俗,展出与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其他信仰相关的文物和艺术品。
* 材料和设计:这个画廊展示了亚洲材料的工艺和艺术性,包括纺织品、陶瓷和金属制品。

永久收藏中的一大亮点是邱德拔画廊,里面收藏着唐代沉船藏品。这艘 9 世纪的阿拉伯单桅帆船于 1998 年被发现,船上有 60,000 多件保存完好的陶瓷和奢侈品,为了解中国和中东之间的古代贸易路线提供了参考。

特别展览:


* 宝塔奥德赛 1915:从上海到旧金山(2024 年 5 月 31 日 - 2025 年 6 月 1 日):

该展览在一个多世纪以来首次将一组 84 座手工雕刻的宝塔模型重新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交流的一瞥。


* CELESTIAL:ACM 的 Light to Night:作为 Light to Night 节的一部分,

该活动包括户外艺术装置、工艺活动和表演,以庆祝宝塔的建筑奇迹和天界的奇观。 
 

+++++++++++++++++++++

亚洲文明博物馆分成5个主要展厅,东南亚厅、中华厅、西亚回教厅、南亚厅和新加坡河展示厅,共展出超过1300件文物,在这博物馆里如果你想听一些详细的资料介绍,那么在很多的角落地方都会有一个电子屏幕,你只要用手轻触一下,就能看到一个真人在屏幕里为你解说。

这里我要着重讲一下一楼的唐代沉船展区          

1998年,这艘沉船在勿里洞岛附近的爪哇海域被发现,因其靠近一块黑色大礁岩也称为“黑石号”。Zhθ sōu chιnchuαn zΰi wω lǐ dςng dǎo fωjμn de zhǎowā hǎiyω pī fΰ xiΰn /The shipwreck was found in the Java Sea near Belitung Island.新加坡以南 600 公里

它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年代最久远的海洋考古发现之一。

由于船上出水的长沙窑瓷碗中有唐代宝历二年的年号,沉船年代被确认Quθrθn 为9世纪上半叶,是迄今Qμjīn打捞上来的最古老的航海帆船。船上载有成千上万的货物,为数超过 60,000 /6万件的瓷器Cνqμ、以及由金银制成的珍品。新加坡政府在2005年购买下了这批文物。

2018514日,中国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证实了中国在唐代就与印度洋西边的中东诸国存在了直接的海运贸易、也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证据。

白色的中国瓷器,蓝色的中东图案,是中国不断迎合中东市场的口味产物。

四角各绘花叶的菱形图案源自阿托斯王朝的设计,这个广泛使用的图案也象征着9世纪期间中国和中东的友好关系。

亚洲文明博物馆的展示,犹如该展示主轴而言,yσurϊ gāi zhǎnshμ zhǔzhσu ιr yαn并不强调任何一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轻视在此生活的任一民族,它重视的是在新加坡生活的每一位公民的平等性,因此它并未对每一个展厅下最後结论。虽然身处高度英语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对自我母语文化并未瞭解liΰojiě, ,但亚洲文明博物馆却欢迎每一个公民到馆认识自身文化的根源,它强调的是,因为这样多元的文化发迹,才能奠定了wιnhuΰ fājμ, cαinιng diΰndμngle多彩多姿的新加坡。

White Chinese porcelain and blue Middle Eastern patterns are the products of China's continuous efforts to cater to the tastes of the Middle Eastern market. The diamond pattern with flowers and leaves painted on the four corners originated from the design of the Athos Dynasty. This widely used pattern also symbolizes the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Middle East during the 9th century.
The exhibition of the Asian Civilizations Museum, like the main theme of the exhibition, does not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any culture, nor does it despise any ethnic group living here. It values ​​the equality of every citizen living in Singapore, so it does not make a final conclusion for every exhibition hall. Although many young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their own mother tongue culture in a highly English-speaking life, the Asian Civilizations Museum welcomes every citizen to come to the museum to understand the roots of their own culture. It emphasizes that it is because of such a diverse cultural development that the colorful Singapore can be established.

 

 

4个站点:河畔

河对面高耸入云的就是我们新加坡的金融中心,新加坡建国伊始,政府就以打造“东方瑞士”为发展目标。1998年起,新加坡政府又开始着力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然而仅仅在亚洲,与伦敦时差8小时左右并且具有成为重要国际金融中心基础条件的地区不在少数,除了新加坡,还有日本东京,韩国首尔,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北京、深圳等。

由于新加坡人极强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新加坡政府在学习借鉴瑞士金融机构为客户严格保守秘密等做法的同时。通过扬长避短、抢抓机遇,最终修成正果,逐步成为以全球财富管理中心为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5个站点:加文纳桥

桥是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游人旅客参观的对象,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就像到伦敦者必去伦敦大桥、到旧金山者必去金门大桥一样,到新加坡者都要去加文纳桥(Cavenagh  Bridge)观光。

加文纳桥是位于新加坡河上的一座美丽的铁桥。

该桥建设时耗费8万元,算是一笔巨款。然而,这座由苏格兰格拉斯哥的麦斯龄公司承建、由印度囚工最后完成的铁桥,建设中却不大顺利。按政府工程师最初的设计图,这是一座吊桥,当河水高涨而有船只从桥下经过时,这座桥应该可以作两段,由桥两端的人,操纵机械装置把它们高高吊起。此外,这座桥是可以通行马车的,两旁各有一条人行道。不料建好以后,发现桥吊不起来,中间也不能通车,结果,它就被改成固定式的了。

但无论如何,对新加坡人来说,它应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桥梁,特别是在夜幕低垂之时,站在桥上,看着粼粼水波和周围的新旧建筑,非常富有诗情画意。也因为此,它在世界上都有相当的名气。

 

桥对面这个宏伟的建筑物就是我们富尔顿酒店。

早期的浮尔顿并不是酒店,它是一座综合办公大厦,以海峡第一任殖民地总督Robert Fullerton命名,建造目的是为了纪念当时英国殖民地一百周年。

这座大厦于1924年破土动工,由英国一家建筑公司设计监造,耗资410万新币,这在上个世纪20年代,那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啊,所以施工期间由于资金不足,拖拖拉拉直到1928年才正式竣工,连殖民地总督都换了,不过还是延续了之前确定的。

作为酒店,浮尔顿的历史应该算是相当年轻,但作为一座殖民地时期的建筑,这里可谓是经历了战火与时事的变迁。走进这座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内部的高大立柱,带出了典雅和威严的感觉,很符合当初修建时用作为办公用途的初衷,漫步在一楼大厅,可以欣赏到曾经位于地下室的邮政总局画廊,这些画作也是对公众出售的。

原新加坡邮政总局承租了浮尔顿大厦的一二层以及地下室部分,总局可谓是大厦的老租户了,从1928年竣工后两周搬入,直到1996年撤出,总共历经了68年的漫长岁月,当时的邮政总局一楼设有若干信筒,每天营业结束时,可直接把信件由带式运输机送往地下室,再派送到整理室,地下室直接连通到码头,邮件经此寄往海外,或由码头船舶上取来信件包裹送抵邮政总局。

各位贵宾,你也可以拿一张浮尔顿酒店的明信片,盖上浮尔顿标志的钢印,再贴上一张6毛新币的邮票,寄给世界各地的朋友,都是一份很特别的小礼物。

坐在浮尔顿文化遗产廊里,环顾四周,可以静静体味曾经的时光。

 

 

 

我们现在就去我们必打卡的景点:鱼尾狮。林浪新 /范克里夫水族馆馆长伯纳

对许多新加坡人与外国人而言,鱼尾狮已经成为新加坡闻名遐迩的标志。如同谈起埃菲尔铁搭就联想到巴黎,谈起自由女神就联想到美国纽约。城市的地标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也展示着一座城市的形象。

为什么鱼尾狮是狮头鱼身?

据说在公元12世纪,山尼拉乌他玛王子打猎航海时遇到风暴,船最终抵达这个岛上,他一登陆就遇到一个神奇的野兽,随从告知是狮子,他觉得自己大难不死,又遇见了神兽,并决定安居在这个岛上,给这里取名为“新加坡拉”

据说,当年鱼尾狮耗资165000新币,它是由多层材料重叠制成,在外面一层是上海石膏。林浪新在制作塑像时倾尽心力,他先用塑料泡沫按照蓝图制作了立体的小型鱼尾狮,还参考了其他国家傍海的雕塑。

同时,这尊鱼尾狮的嘴角上扬,面貌显得和善,柔化了原本刚猛的神态,所以常常听说鱼尾狮是“甜”的,这仅仅因为鱼尾狮笑起来甜甜的吗?

其实鱼尾狮还有个小秘密,当时在用混凝土制作时,林浪新先生发现加糖之后粘性更好,也更加容易塑形,当然啦,不能加太多,所以鱼尾狮本身就是甜甜的哦。

早期鱼尾狮并不是在这个位置、而是在新加坡河口安家的整整30年、

2002年四月,搬迁到现在的滨海湾。

 

那这么重,这么高大的鱼尾狮是怎么搬家的呢?

这么巨大的工程马虎不得,也牵动着新加坡所有人民的心,才开始原计划是让鱼尾狮坐上平底船,穿过桥底到新家,可是在搬动前,挖掘鱼尾狮的基座时,发现比原本预估的多出0.6米,为了安全起见,放弃了穿桥底而过的方案而改成了重机吊起,让鱼尾狮凌空越过桥面,这一难得场面,吸引非常多人的驻足围观。

有人说鱼尾狮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其实新加坡何尝不是呢?

一个毫无自有资源、连水都要靠其他国家供给的小小岛国,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无中生有”。

毕竟,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战略位置非常关键,而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给它带来了极为重要的交通便利。

可不要小看了这小小基点,从这里,上百家航空公司飞往全世界300多个大中城市,覆盖了周边7小时内的40亿人口。

• 鱼尾狮原址矗立在安德逊桥旁的堤岸上,后迁往浮尔顿一侧。
• 1972年9月15日,鱼尾狮正式启用,由前总理李光耀先生主持。
• 2002年9月15日起,守护新加坡河口30年的鱼尾狮搬迁至浮尔顿一号旁的填海地

面积达2500平方米,约为原址的4倍,由旅游局耗资750万新元建成。
• 狮头代表传说中的狮城(新加坡),鱼尾象征古城淡马锡,代表新加坡从小渔村发展起来,鱼身象征与新加坡河的密切关系。
• 鱼尾狮原本是1964年成立的新加坡推广局的标志

1972年,当时的新加坡旅游局决定把它制成雕像,竖立在新加坡河的河口。
• 鱼尾狮高约8.6米,重70吨,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林朗信先生和他的两个儿子共同雕刻而成。
• 设计师是前范克里夫水族馆馆长伯纳

• The Merlion stands at its original site is located on the embankment next to Anderson Bridge before moving Fullerton side.
• On September 15, 1972, the official opening ceremony was presided over by former Prime Minister Mr. Lee Kuan Yew.
• Starting from September 15, 2002, the Merlion, which had guarded the mouth of the Singapore River for 30 years, moved to the reclaimed land next to One Fullerton, with an area of 2,500 square meters, about four times the size of the original site, and was completed by the Tourism Bureau at a cost of 7.5 million Sing Dollars.
• The lion's head represents the legendary Lion City (Singapore). The fish tail symbolizes the ancient city of Temasik, and represents that Singapore developed from a small fishing village. The fish body symbolizes it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ingapore River.
• The Merlion was originally the logo of the Singapore Promotion Bureau established in 1964. In 1972, the then Singapore Tourism Bureau decided to make it into a statue and stand it at the mouth of the Singapore River.
• The Merlion is about 8.6 meters high and weighs 70 tons. It was sculpted by Mr. Lim Langxin, a famous sculptor in our country, and his two sons.
• The designer is Berna, the former director of the Van Kleef Aquarium.

 

 

 
新加坡河清理 - 1977年至1987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河已被严重污染,不再适合水生物生存。

 

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意识到情况紧急,制定了在10年内清理新加坡河的大胆目标。

 

1977年至1987年间,新加坡政府开始对当时污染严重的新加坡河和加冷盆地进行大规模的清理

 

一方面,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在整个岛屿铺设地下污水管道。

 

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搬迁非法居住者,因为非法居住者是向河流排放污水的主要来源。

 

逐步淘汰养猪场,因为猪粪是重度污染物,

 

并将大约3000个家庭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的居民迁至工业区

 

那里有适当的基础设施来处理废物。

 

即使给予补偿,许多人仍然拒绝改变现状。

 

尽管引起很多不满,政府仍坚持不懈。

 

疏浚河床,清除有毒碎片和沉积物和河岸边的垃圾。这些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

 

到了1987年,新加坡河已变成繁华的滨水区,河岸边开设了商店和餐馆。

它也是一个淡水水库,为这个城市国家提供可待续的饮用水源,

并与滨海湾无缝连接

 

这是水道改善城市景观的最早例子之一。

 

https://WYIW. sg101.gov.sg/infrastructure/case-studies/greenandbluesoaces/

 

 

 

SINGAPORE RIVER - BRIDGES OVER SINGAPORE 

1.金禧大桥 Jubilee Bridge

2. 滨海大桥 Esplanade Bridge

3. 安德逊桥(Anderson Bridge,1912)
4. 加文纳桥(Cavenagh Bridge,1869)
5. 埃尔金桥(Elgin Bridge,1822)
6. 哥里门桥(Coleman Bridge,1840)
7. 李德桥(Read Bridge,1889)
8. 渥桥,青桥(Ord Bridge,1886)Wς qiαo
9. 克里门梭桥(Clemenceau Bridge,1940)Kθ lǐ mιn suō
10. 西贡桥,黑桥(Pulau Saigon Bridge,1891)(“搬家”后的西贡桥,1997)
11. 阿卡夫桥(Alkaff Bridge,1997)
12. 罗伯申桥(Robertson Bridge,1998)
13. 若锦桥(Jiak Kim Bridge,1999)Ruς jǐn
14. 金声桥(Kim Seng Bridge,1862)

3.2公里的新加坡河上的桥梁共12座,其中上游的三座现代钢桥是配合附近的产业发展而于20世纪末兴建的:

1. 安德逊桥(Anderson Bridge,1912)
2. 加文纳桥(Cavenagh Bridge,1869)
3. 埃尔金桥(Elgin Bridge,1822)
4. 哥里门桥(Coleman Bridge,1840)
5. 李德桥(Read Bridge,1889)
6. 渥桥,青桥(Ord Bridge,1886)
7. 克里门梭桥(Clemenceau Bridge,1940)
8. 西贡桥,黑桥(Pulau Saigon Bridge,1891)(“搬家”后的西贡桥,1997)
9. 阿卡夫桥(Alkaff Bridge,1997)
10. 罗伯申桥(Robertson Bridge,1998)
11. 若锦桥(Jiak Kim Bridge,1999)

12. 金声桥(Kim Seng Bridge,1862)

  with KIm Seng Bridge = 14 bridges

(1)                 

 

 
  SINGAPORE RIVER

   KIM SENG 金声桥

  JIAK KIM - ROBERTSON BRIDGE 若锦桥-罗伯申桥

 ROBERTSON-PULAU SAIGON/SAIBOO罗伯申桥--西贡桥

 

ALKAFF - CLEMENCEAU-阿卡夫桥-克里门梭桥

ORD BRIDGE - READ BRDIGE 渥桥,青桥-李德桥

 COLEMAN BRDIGE - ELGIN BRIDGE 哥里门桥--埃尔金桥

ELGIN BRDIGE

CAVENAGH BRIDGE加文纳桥

ANDERSON BRDIGE安德逊桥

 

ESPLANADE BRDIGE AND JUBILEE BRIDGE 滨海大桥--金禧大桥

 

MARINA RESERVOIR AND MARINA BARRAGE

 

安德逊桥 Anderson Bridge

许多国外的中文宣传网站将1997年投入运作的滨海桥(Esplanade Bridge)称为坐落在新加坡河口的第一座桥。地理上,120米的滨海桥横跨新加坡河出口的海面上,以前轮船停泊的地方,那里已经不是新加坡河了。由于滨海艺术中心(榴梿壳)、鱼尾狮等地标座落在桥的两岸,因此滨海桥成为游人的景点。

滨海桥启用后,车辆纷纷改道,原本十分繁忙的安德逊桥变得很寂寞。1912年安装的安德逊桥是座落在新加坡河口的桥梁,用来舒缓市区的交通。当时新加坡河上已经有埃尔金桥和哥里门桥。随着人口的增长,新架起的加文纳桥、青桥、李德桥于事无补,才决定架起这座钢桥。安德逊桥除了当时时兴的钢铁结构外,两岸的拱门也是特别的标志。

安德逊总督在任期间,改革了棋樟山(圣约翰岛)检疫站的运作体系。当时只要下南洋的客船上有一人患病,全部新客入境前都被送到棋樟山隔离,男男女女脱光衣服面对面检疫。时任中国领事馆总领事孙士鼎向安德逊总督反映后,新客在岛上检疫的待遇获得改善。安德逊总督也以一年一元的方式让广惠肇(方便)留医院使用实龙岗路地段,为社群提供慈善医疗服务。创办留医院时,安德逊总督声明医院可以聘请中医,应用中药,但是必须另外聘请一名西医,向生死注册官负责。这个中西并用的先见,让病人可以选择中医或西医疗法,开创了新加坡医院广纳医疗技术的先河

加文纳桥 Cavenagh Bridge

80米长的加文纳桥是新加坡河上唯一的悬索桥,为了纪念新加坡开埠50周年而兴建。从1819至1867年,新加坡都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管理。为了表彰最后一任东印度公司总督加文纳(William Orfeur Cavenagh)的贡献,殖民地政府决定以他的名字为悬索桥命名。

悬索桥的作用是涨潮时将桥身吊起来,让船只通过。那个年代没有电脑也没有计算机,无法作精密的计算。由于出现误差,悬索桥吊不起来,原计划无法实行。桥跟河面之间的高度限制了船只进出新加坡河,退潮时小船还能通过,涨潮时船只都卡在桥的两头,因此催生了驳船业务。

安全考量方面,英国工程师倒是小心翼翼的。譬如在格拉斯哥(Glasgow)组装时,承重测试为承重量的四倍,运到新加坡安装后,安排120名印度军(Sepoy)步操越过桥梁,完成最后的实地测试后才正式启用。

加文纳桥与埃尔金桥之间的吻基
Wěn jī(Boat Quay)南岸还可见到不显眼的水闸。过去的年代,涨潮时必须将水闸关闭起来,否则河水流到附近低洼地区,造成大坡大马路、香港街等地区淹水。退潮时则必须将水闸打开,让沟渠的积水流入河中。

 

埃尔金桥 Elgin Bridge

46米长的埃尔金桥原本是一座木桥,也是英国人来到新加坡不久后在新加坡河上兴建的第一座桥,将河的两岸分为桥南和桥北。莱佛士的市区规划图上,桥南为商业和平民区,桥北为政府行政与欧洲人住宅区。1862年的时候以铁桥取代木桥。目前所见到的别具风格,没有桥墩的竖琴水泥建筑是在1929年完工的。它曾经有个优雅的中文名叫做爱琴桥,也曾经叫做霭仁桥。

埃尔金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最高统帅和谈判代表,当年就是他下令一把大火烧毁圆明园。

哥里门桥 Coleman Bridge

哥里门桥自1840年兴建以来经过数次重建,现在见到的桥梁是1990年的版本,桥底的拱门是此桥梁的特色。

哥里门桥初建时河上已经有座埃尔金桥,所以此横跨新加坡河的第二座桥称为“新桥”,连贯新桥路(大坡二马路)和禧街(Hill Street)

哥里门是19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应莱佛士的邀请来到新加坡,为城市规划提供咨询。哥里门落实了城市建设计划,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坡的詹美回教堂、皇家山上的莱佛士官邸、山下的亚美尼亚教堂、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The Arts House)和圣婴女修道院(赞美广场,CHIJMES)内的考德威尔宿舍(Caldwell House)都是哥里门的创作。

哥里门对新加坡情有独钟,千里迢迢回去伦敦结婚后,竟然因不适应欧洲的生活而返回新加坡。可惜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无缘看着三个月大的孩子成长。

新加坡河上的桥梁中,我对哥里门桥的感情最深刻。老家就在哥里门桥旁的禧街,俗称水仙门的地方。

我跟阿嫲(祖母)在那里相处了短短七年,印象最深刻的是晚饭后,祖孙俩静静地站在哥里门桥上。哥里门桥衔接大坡与小坡二马路,车水马龙,笛声源源不绝。桥下淌淌流水,是新加坡河也是黑水河,退潮时河床还会发出阵阵恶臭。我的兴趣是驳船驶过后掀起的层层波浪,充满动感;阿嫲的情意结则系在船上。她说船会把她送回家乡,家乡是她的童年,是她的生活,是她的回忆。然后,阿嫲真的魂回故乡了。

李德桥 Read Bridge

衔接克拉码头与柴船头的李德桥于1889年落成,以商人李德(William Henry Macleod Read)命名。如今新加坡河畔的夜生活,最繁华的地区就是李德桥两岸的前码头中心地带了。驳船川行的年代,入夜的李德桥上,说书人点燃线香,为码头苦力讲故事,灌输传统文化道德观。

柴船头发展前称为甘榜马六甲,因此老人家称李德桥为马六甲桥。早在两百年前,马六甲的商人和渔夫跟着驻扎官发夸尔,纷纷来到甘榜马六甲安家。为莱佛士工作的文西阿都拉(Munshi Abdullah)也在1840年代来到这儿居住,完成了《Hikayat Abdullah》(阿都拉传)这部19世纪新加坡历史的重要文献。阿裕尼于1820年创建的回教堂 Masjid Omar Kampong Melaka是甘榜马六甲的老地标。

据说李德曾经以以调解官的身份,参与1854年的义福(福建帮)义兴(潮州帮)暴动的平息工作。事关反清的小刀会潮州会员逃到新加坡避难,有一名潮州人向福建米商买米,因为价钱不合而起争执,小刀会兴师问罪,演变成帮会冲突,暴动事件持续十日,五百人死亡。李德跟两大籍贯的领导人陈金声和佘有进,以及义兴首领蔡茂春面谈,化解了两派人马的争端。

渥桥 Ord Bridge

渥桥这座钢桥于1886年落成,取代原来的步行桥(Ordinance Bridge,ABC Bridge)。渥桥以直辖殖民地第一任总督Harry St. George Ord命名,凑巧的是,Ord也是Ordnance(军火)的缩写,原来附近的Magazine Road(陈氏宗祠与保赤宫坐落在此街道上)曾经有一座军火库(Magazine)。Ord Bridge的命名一箭双雕,真是神来之笔。

克里门梭桥 Clemenceau Bridge

1920年,法国总理克里门梭(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前来新加坡,出席设在康乐通道(Connaught Drive)的一战阵亡纪念碑的奠基仪式,纪念来自新加坡的殉职军人。殖民地政府为了纪念法国总理到访,将1940年落成的克里门梭桥以法国总理的名字命名。克里门梭对抗德军的时候表现英勇,外号 Tigre(法兰西之虎)。

较少人提及的是克里门梭为争取归还1871年普法战争后,被德国占据的阿尔萨斯-洛林(Alsace-Lorraine)所作出的努力。大家对阿尔萨斯-洛林可能感到陌生,但对于《最后一课》(La Derniθre Classe)应该有印象。
法国写实派小说家都德(Alphonse Daudet)于187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背景就是阿尔萨斯的一个村庄。主角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课室里静悄悄的,不像往日一样喧闹。法语老师韩麦尔先生穿着整齐,教室后排坐满了镇上的村民。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此以后,大家就要改学德语了。
小弗郎士很后悔,埋怨自己以前不用功,现在已经太晚了。韩麦尔先生也批评“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结果就是如德国人所说,他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枉称自己
Wǎng chēng zμjǐ是法国人。
韩麦尔先生告诉学生,“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清楚,最精确”,永远不应该忘记,因为“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小弗郎士十分珍惜这最后一课,认真听讲,其他村民也一样用心地学习。12点钟到了,韩麦尔先生使尽全力,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然后头靠着墙壁,没说话,用手向同学们表示:“放学了──你们走吧!”

 

In 1920, French Prime Minister 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 came to Singapore to lay the foundation stone for the World War I Memorial at Connaught Drive to commemorate the fallen soldiers from Singapore.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French Prime Minister’s visit,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named the Clemenceau Bridge, which was completed in 1940, after the French Prime Minister. Clemenceau was known as the Tigre (Tiger of France) for his bravery in fighting against the Germans.

Less talked about is Clemenceau’s efforts to fight for the return of Alsace-Lorraine, which was occupied by Germany after the Franco-Prussian War in 1871. You may not be familiar with Alsace-Lorraine, but you should have an impression of La Derniθre Classe.

The short story La Derniθre Classe, published in 1873 by French realist novelist Alphonse Daudet, is set in a village in Alsace. The protagonist, little Franz, came to school and found that the classroom was quiet, not as noisy as before. Mr. Hamel, the French teacher, was dressed neatly, and the back row of the classroom was full of villagers from the town. Mr. Hamel said that today was the last French class, and from now on, everyone would learn German instead.
Little Franz regretted it very much, complaining that he had not worked hard before, but now it was too late. Mr. Hamel also criticized that "always putting off learning until tomorrow is the greatest misfortune of the Alsatians", and the result is that as the Germans said, they "can't even speak or write their own language", and they are unworthy of calling themselves French.
Mr. Hamel told the students that "French is the most beautiful language in the world, the clearest and most precise", and should never be forgotten, because "the people who have lost their country and become slaves, as long as they remember their language firmly, it is like holding a key to open the prison door".
Little Franz cherished this last lesson very much and listened carefully, and other villagers also studied hard. At 12 o'clock, Mr. Hamel tried his best to write "Long Live France!" on the blackboard, then leaned his head against the wall, said nothing, and gestured to the students with his hands: "School is over - you can go!"

 

 


西贡桥 Saigon Bridge

1997年落成的“新”西贡桥(Saigon Bridge)不是原址。原来的西贡桥(1891年落成)在克里门梭桥附近的新加坡河中游,衔接西贡岛(Pulau Saigon)与合洛路(Havelock Road)。西贡岛上有屠猪场,所以西贡桥俗称屠猪廊桥。上世纪80年代末西贡岛填土后与河的南岸合为一体,自此西贡岛完全消失在新加坡河上,原来的西贡桥也被拆除了。

1988-89年西贡岛考古现场,John Miksic的团队挖掘出欧洲和中国的陶瓷、玻璃制品、牙刷和装鸦片的小瓶子等,这些被遗弃的物品为我们打开了另一面视窗:国家的记忆就在河畔,或许也在河床下。

为什么新加坡河会出现西贡岛,西贡桥呢?难道这里曾经是跟越南做商贸的地方吗?看了刘培芳的书《天涯想》后,原来答案就在她的书中。刘培芳在南侨女中念书,每天都经过西贡岛,她推测西贡就是“sago”。

Sago称为西米,西谷米,沙谷米,硕莪等,是一种手工制作而成的食品,西米属于棕榈科,外形跟棕榈树相似。其淀粉原料取自西米棕榈树的木髓部位。19世纪中叶至1940年代末期,新加坡是本区域重要的西米生产中心。

西米通常被用来制作各类甜食,华人使用西米来煮绿豆汤、摩摩喳喳(番薯芋头糖水)和蜜瓜西米露。西米的热量不高且容易消化,病人不吃米饭,可将沙谷米磨成粉,冲泡成米糊作为主食。


处理西米必须经过多道工序,将淀粉从木髓提炼出来,过滤处理,最后成为洁白如雪花,柔软如面团的西米粉。然后再交到作坊制成颗粒,以柴火烘干。早年新加坡山丘森林多,伐木取火不难,后来森林少了,工厂需要大量木柴烧火,找木柴也不容易。生产成本增加了,划不来,这些西米工厂一间间地倒闭了。
 


阿卡夫桥 Alkaff Bridge

55米的彩绘阿卡夫桥是座现代的“新桥”,于1997年落成,为桥边的阿卡夫码头留下蛛丝马迹。19世纪中叶,阿卡夫从也门来到新加坡经商,集地主、殷商与慈善家于一身。直落布兰雅山上的阿卡夫别墅(Alkaff Mansion)是他的家族留下的遗迹,阿卡夫家族亦捐钱兴建回教堂,包括从惹兰友诺士(Jalan Eunos)搬迁到勿洛蓄水池路的Kampong Melayu Mosque,以及位于麦波申私人住宅区的国家古迹Alkaff Upper Serangoon Mosque。

阿卡夫桥外型就像当年的舯舡,菲律宾女画家Pacita Abad与她的团队为“舯舡”涂上52种活泼的颜色和两千多个水泡。大功告成数个月后,Pacita Abad与世长辞,硬挺的桥体结构上动感的生命力或许可以总结她的一生。



罗伯申桥 Robertson Bridge


罗伯申桥,若锦桥,金声桥 Robertson Bridge, Jiak Kim Bridge, Kim Seng Bridge

罗伯申桥于1998年落成,以市议员Murray Robertson命名。罗伯申码头位于新加坡河上游,河上运输的年代这里是造修驳船的场所。


 

 

若锦桥 Jiak Kim Bridge


若锦桥于1999年落成,以立法议员陈若锦(Tan Jiak Kim)命名。若锦桥南岸的若锦路(Jiak Kim Road)有三间货仓,曾经为著名的Zouk夜总会的落脚处,2016年底Zouk搬迁到克拉码头后,这里才沉静下来。

陈若锦的祖父陈金声是一名出色的慈善家,创建萃英书院、捐款兴建蓄水池等。跨越新加坡河上游的金声桥于1862年建成后,民众渡河不需要再乘渡船绕远路,出入方便多了

 

十年清河

 

1. 总理的指丞:
“无论如何,保持河流消洁,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应该使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渠道、每一道溪流,避免受到污化。在十年内,我们将能享受到在新加坡河及加冷河垂钓的乐趣,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前总理李光耀于1977年2月27日为贝雅士上段蓄水池主持开幕时的讲话。


2. 一些惊人的数字
当政府决定消河大计划时,环境发展部收集了一些惊人的数字,人们为了方便,竟把水沟、渠道和河流当成排除污水的阴沟。这么做的计有:

21,000间没有装置污水管的组屋
27,000户住在陋屋里的家庭
610个共养有大约76,000头猪的养猪场
480个养有大约125,000只鸭的养鸭场
5,000名街边小贩
580名蔬菜和水果批发商
3,600家小型工业
60家小船厂
800艘驳船
430家后院摩多修理车间


3. 清河行动计划
1977年10月环境发展部向总理呈上一份“清理新加坡河与加冷盆地计划书”计划书提议:

为21,000间屋子提供现代化的卫生措施,或者把部分住户徒置到他处,与此同时淘汰12,000个粪桶和700个粪坑。

把养猪活动徒置到非渠水区,鸭子则必须畜养在适当的鸭察内。把5,000名街边小贩徒置到附近有良好设施的巴杀熟食中心内。
徒贯在惹兰德义、布来德岭、波东巴西、甘榜山亭和芽龙士乃陋屋区的居民蜇新发展这些地区。

徒置在河边进行造修船业和其他有污化性的活动。徒置河上的驳船活动。

6. 计划付属行动
6.1 小贩的迁移和安置:
受迁涉的小贩包括以下范围:---
a. BoatQuay
b. Empress Place
c. Bugis St.,
d. China Squ毗
e. New Bridge Rd.,
f. Upp Cross Rd.,
g. South Bridge Rd.,
h. CantonmentRd.,
i. Trenganu、Pagoda、Temple、Smith& Mosque St.,
j. Sago St.,Sago Lane
( 建屋局和重建局先建了几个环境卫生的小贩中心,以安置上述污化河水的小贩。
6.2 加强垃圾的收集和处理:
环境卫生处策划更完善的收集垃圾计划,使垃圾不致随雨水冲入河里,每天约有2,500吨的垃圾被处理。

6.3 排泄物的处理:
一个由排水处处长陈航设计叫“R2"的系统,把居民、猪只、鸭子等动物的排泄物集中,并输送到处理中心去,以避免它们流入河里。

6.4 小船厂的搬迁:
经过一段漫长的讨价还价,小船厂厂主终于同意搬到裕廊去。

6.5 煤炭商的转移:
煤炭商人也答应转移到巴西立。

6.6 非法陋屋的迁移:
一些分布在河的两岸,临时搭建的非法陋屋,也被徒置到较卫生的组屋去,居民大约为两万一千余人。

6.7 河流两岸的蔬菜批发小贩被安置:
1984年1月,这些小贩被集中到巴西班让蔬菜批发中心去,中心由建屋局建造。耗资两于七百多万元。

6.8 加冷盆地修船厂的处理:
一度为修船中心的加冷盆地被有计划的搬迁或现代化的处理。

6.9 加冷盆地的养猪、养鸭场搬家:
这些养猪、养鸭被原产局安置到榜鹅区去。


10. 十年清河,大功告成
至此十年滑河工作大功告成,新加坡河与加冷盆地进入一个新里程碑,这个新的里程碑的目标是如何恢复原有生命力,以蜇新赢得`不夜天'的美誉。一连串的庆祝活动也陆续展开。

10.1 亮灯仪式、乐队高奏、烟花飞舞
02/09/1987晚上8点15分坏境发展部长麦马德博士,为清河纪念雕塑“欢乐河流”及新加坡河口一带主持亮灯仪式。
一乐队演奏了德尔的“水上音乐”。
-烟花被射上了高空,火树银花,亮光染红了夜空。

10.2 河上浮动舞台,三晚欢舞庆祝
9月4日、5日、6日三个晚上,7时30分开始至午夜,环境部与亮阁在一个可容纳
250人的特别浮动舞台上举行别开生面的舞会。

( 10.3在议员的带领下,鱼苗被放入新加坡河,让鱼儿在消洁的水中范壮成长。 10.4多姿多彩的河上泛舟及嘉年华会在新加坡河上展开。
10.5加冷河盆地永久滑水场常年滑水表演。

11. 清河有功人士受奖赏
清理河流有功,十名环境发展部的官员与前官员获得李光耀总理所颁发的一安士金牌,这十名官员是:

1) 前环境发展部常任秘书李一添
2) 公共卫生总监王南枝
3) 公共卫生副总监罗华端
4) 前环境工程署署长陈航
5) 环境工程署署长陈义辅
6) 前小贩局局长杨彰明
7) 小贩局局长王敬文
8) 阴沟处处长陈丁发
9) 排水处处长比莱
10) 污水管制处处长郑国民

 

P3 新加坡河及其附近地区- 新加坡-河畔之旅

1. 新加坡河和历史
2. 莱佛士登陆地点
3. 十年内清理河流
4. 河边的历史建筑
5. 河上的桥梁
6. 新加坡河的活力


1. 新加坡河- 历史

如同世界许多国家都拥有母亲河,新加坡的历史,也从这条河展开。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河流之一,新加坡河(Singapore River)不算长• 从安德逊桥,朔流而上达金声桥,全长约4.1公里。


新加坡河口原来有个叫淡马锡(Temasek)的渔村。据古书《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或Malay Annals,公元1436年成书)记载,约公元1299年,苏门答腊巨港王子山尼拉乌他玛(Sang Nila Utama)来到这里,将它改名为“新加坡拉”(Singapura)。当时王子在岛上看到一只兽,随从告诉他这是万兽之王“Singa”(“狮子”的意思),王子听后,就将小岛命名为“Singapura”(“狮城”的意思)。这便是新加坡名字的由来。


新加坡河口一带,最早所知的居民是以船为家的“海人”(Orang Laut)。1819年,新加坡大概有千名海人。1811年,天猛公(苏丹王朝的高级官职)阿都拉曼(Abdul Rahman)在河口设立村子,管辖这里的海人与马来人。


1819年1月28日,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和去古哈 (William Farquhar)登陆。


柔佛苏丹胡先(Sultan Hussein Shah)和天猛公,与莱佛士签署协定,允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设立贸易站。英国每年付给苏丹5千大元的奉纳金,天猛公3千大元.



1960年代的新加坡河,满布驳船。(档案照)
新加坡河成为新加坡殖民时期的贸易和经济中心.

繁荣起来
由于自由港的地位,以及地处海路交通要道,新加坡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新加坡人口在开埠五年内,达到1万多人。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群岛、暹罗(泰国古称)、交趾支那(今越南南部)、马来亚半岛与西方的船只,停满新加坡河口。
为了应付船只量,新加坡河口在1840年代进行拓宽。到了1860年代,新加坡的船运活动有四分之三在新加坡河进行。河的繁华也从河口延伸至上游,栈房、店铺、碾米厂、锯木厂、船厂等各类商号,纷纷在河畔设立。
当时,驳船码头的商号使用驳船(bumboat),将货物从停泊河口的大船,运入较窄的新加坡河,也以驳船将货物运到大船

2.莱佛士 - 登陆地点


莱佛士白色塑像矗立之处,即是当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的地点。

 

(档案照)
莱佛士爵士登陆的地点是驳船码头对面的河畔,靠近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The Arts House at The Old Parliament), 以一座白色的塑像记念莱佛士登陆点,建立1972年,塑像依据维多利亚纪念堂前著名的莱佛士铜像以白色石膏混合大理石仿制。一黑一白的莱佛士塑像,相映成趣。


1822年,当莱佛士第三度也就是最后一次抵达新加坡时,他推行了第一个城市规划,将新加坡河北岸规划为政府行政区,南岸为金融与贸易商业区;货舱建立于店新加坡河边的驳船码头(Boat Quay):
华人聚居在驳船码头的南部,欧洲人居住在美芝路-带,马来人则被规划到河北岸的甘榜格南(Kampong Glam)一带落脚,印度人则被分配到新加坡河东部的甘榜珠烈(Kampong Chulia)(克拉码头对面)居住。


3. 十年清河


长久以来的聚居与经济活动,使新加坡河变得污浊不堪,发出阵阵臭味。早期就受到污染,直到新加坡经济顾问温塞米斯先生,一位荷兰经济学家,建议填满.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然而他没有同意.


1977年2月,当时的总理李光耀建议清理新加坡可,他说:“每一条河道免于受到不必要的亏朵,保持河流的清洁,应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十年内,让我们可以在新加坡河和加冷河的河边垂钓.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执行清理新加坡河的计划,在十年内,让河水变清澈,让鱼儿回来这里。新加坡清河运动历时十年,耗资1亿7000万新元。


将沿河的工业、牲畜农场、小型工厂和非法住户污染源- 搬迁和迁移到其他地方。


整个计划包括将沿岸旧屋4000个居民,以及河畔小贩迁走,重新安置,因为他们日常制造的垃圾,都落入河里。数百艘驳船也被迁往巴西班让(Pasir Panjang)码头。河里的垃圾废料都需清除,臭气熏天的泥土也从岸边与河床挖掘掉。


清河运动于1987年如期完成。政府也从那一年展开保持河道清洁的教育宣导计划,鼓励新加坡人保持河道干净卫生。

我们有今天的成就, 就是因为李光耀先生的远见. 把我们污染的河清理从1977-1987年. 正正10年的时间.
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与旅游发展.沿岸有驳船码头、克拉码头等重要商业,餐馆和文化区域.


4.多座国家古迹


新加坡河北岸的皇后坊(Empress Place)地带,有三座被列为国家古迹的历史建筑.


a.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

旧国会大厦如今是艺术之家。(档案照)
旧国会大厦在1827年建成,是商人私宅,后成为政府办事处。上世纪50年代,成为立法议会议事场所。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将它改名为国会大厦。1999年新国会大厦落成,旧国会大厦过后改为艺术之家。
艺术之家设有展览板,叙述了旧国会大厦从1827年到1999年的历史,包括介绍以前的大法官与新加坡的建国历史。大厦内昔日的国会议事厅,也保留了刻有时任部长名字的座位。
艺术之家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目前的演出与活动以及售票详情,可查询网站:https://www.theartshouse.sg/。
最靠近皇后坊的地铁站: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H出口


b.亚洲文明博物馆

亚洲文明博物馆原是海峡殖民地辅政司署办事处和立法议会议事厅。

(档案照)
旧国会大厦毗邻,是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这座列为国家古迹的建筑,原称皇后坊大厦(Empress Place Building),建于1867年,当时用作海峡殖民地辅政司署办事处和立法议会议事厅。海峡殖民地包括英国在东南亚的多个殖民地,新加坡是其中之一。1989年,这座建筑整修后,成为新加坡文物馆,2003年改为亚洲文明博物馆。


博物馆内的邱德拔展厅(Khoo Teck Puat Gallery)永久展出九世纪唐代船只“黑石号”的奇珍异宝。这艘沉船于1998年在新加坡南方约600公里外被发现,显示1000多年前,新加坡已是航运要道。其他永久展览包括古代宗教在亚洲的传播、士与中国文化、中国陶瓷等。


博物馆开放时间:上午10时至晚上7时,星期五开放至晚上9时。票价:外国游客每人8新元(星期五晚上7时至9时半价),5人家庭票24新元。短期展览详情可查询网站:http://acm.org.sg/


c.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

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由钟楼相连,钟楼前方矗立着莱佛士铜像。

(档案照)
亚洲文明博物馆旁边,有另一座国家古迹——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Victoria Theatre & Victoria Concert Hall)。1862年建成的维多利亚剧院,原是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市政厅。1905年,它的旁边建了一座外观相似的纪念堂(1979年改称音乐厅),以纪念1901年去世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1906年,中间54米高的钟楼落成,把剧院和纪念堂连接起来。钟楼内五座铜钟以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钟声(Westminster Chimes)曲调报时,最大的铜钟直径4米,每小时报时一次,四座较小的铜钟则是每15分钟依序鸣响。钟楼在2014年翻新时,大钟机芯已自动化。钟楼前面,矗立着纪念莱佛士的铜像。
剧院与音乐厅演出和活动,可查询网站:https://www.vtvch.com/


d.前浮尔顿大厦

前浮尔顿大厦,如今是富丽敦酒店所在建筑。(档案照)
在新加坡河南岸、驳船码头附近的前浮尔顿大厦(Fullerton Building),如今是富丽敦酒店(Fullerton Hotel)所在建筑。这座外观宏伟的建筑于1928年建成,除了作为邮政总局,也是俱乐部、商会、交易所、海事局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办事处。
英国殖民地政府花了475万元,兴建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并以第一任海峡殖民地总督Robert Fullerton的名字命名。

浮尔顿历史展厅( Fullerton Heritage Gallery),展示新加坡与浮尔顿一带的历史和相关文物。(档案照)
富丽敦酒店设有“浮尔顿历史展厅”( Fullerton Heritage Gallery),展示新加坡与浮尔顿一带的历史和相关文物,包括已罕见的邮政文物。你可以和旧式红色邮筒合照,小朋友也可玩拼图和给明信片盖邮戳。展厅入口就在酒店大厅,开放时间为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
富丽敦酒店与富丽敦海湾酒店也分别提供The Fullerton Monument Tour与A Maritime Journey Tour免费导览,带领参加者参观酒店与邻近的受保留区。可预先上网报名:http://thefullertonheritage.com/tours
最靠近前浮尔顿大厦的地铁站: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H出口

 


除了这些历史建筑,新加坡河畔附近就是我们的金融商业区,


5.多座历史桥梁


 

加文纳桥是新加坡河上历史最悠久的桥梁。

(档案照)

安德逊桥

埃尔金桥
新加坡河全长约4.1公里,上面横跨新加坡河有超过 14 座桥.这些桥梁具有历史意义.在殖民时期,与对新加坡做出贡献的著名和重要人物命名
坐上驳船沿河观光,会穿过多座新旧桥梁游进历史舞台。其中多座桥梁历史悠久,包括被列为受保留建筑的渥桥(Ord Bridge)、李德桥(Read Bridge)、埃尔金桥(Elgin Bridge)、加文纳桥(Cavenagh Bridge)与安德逊桥德逊桥(Anderson Bridge)。渥桥与李德桥在克拉码头,埃尔金桥、加文纳桥与安德逊桥则靠近驳船码头。


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建于1869年的加文纳桥,它是新加坡唯一的悬索桥,至今仍完好保持原貌。它以1859年至1867年担任海峡殖民地总督的William Orfeur Cavenagh名字命名,现在是一座只供行人使用的人行桥。
著名夜间消闲场所克拉码头,有一座宽大的人行桥,便于人们来往码头两岸的中心地带,这便是李德桥了。它于1889年落成,以对社会有功的商人William Henry Read名字命名。这座桥也是他建议建造的,以取代原有的桥梁,让驳船可穿过桥底。现在夜晚的李德桥,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包括千人演唱会。

夜晚的李德桥非常热闹。(档案照)


6. 新加坡河周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A 驳船游河


昔日用来运货的这类驳船,如今改变用途,成了观光船。(档案照)
驳船是昔日海上贸易的重要交通工具,如今成为新加坡河的光观船,带领游客沿河欣赏美景,了解新加坡河的故事,可说是别具意义。
当年的驳船有不同颜色,潮州人的驳船是大红色的,福建人的驳船则色彩较多,船头有红色、绿色与白色。驳船还需点睛,希望能预见危险,出行顺利。在有摩托之前,驳船是靠桨划动或扬帆前行。
Singapore River Cruise公司提供40分钟“新加坡河之旅”游船服务,途径下列几个站点(依次): Read Bridge、Clarke Quay、Esplanade、Promenade、Bayfront South、Merlion Park、Fullerton与Boat Quay。
票价:公司建议的行程是从克拉码头(Clarke Quay)的李德桥(Read Bridge)出发,40分钟游船河回到原点,成人票价25新元,儿童15新元。游客也可以在上述不同站点上船或下船,因票价不相同,在站点买票时请向服务人员说明(不完成40分钟行程,票价较便宜)。
营业时间:上午9时至晚上10时30分(建议最迟晚上10时抵达购票)
路线详情:https://rivercruise.com.sg/river-cruise/
询问电话:+65 6336 6111或+65 6336 6119
新加坡有多处以莱佛士的名字命名。例如莱佛士当年发展的商业广场一带,现在就叫作莱佛士坊。另有著名学府莱佛士书院(Raffles Institution)与莱佛士女子中学(Raffles Girls' School),以及拥有130年历史的莱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以其名字命名。
最靠近的地铁站: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H出口
 


B 鱼尾狮公园

鱼尾狮公园是新加坡著名地标。(档案照)

新加坡河上游与亚历山大水道(Alexandra Canal)相连,但现在一般以金声路为分界,作为新加坡河的起点新加坡河下游是通往滨海湾的主要河流.
旅游船穿过安德逊桥前往滨海湾的鱼尾狮.新加坡著名地标鱼尾狮,就矗立于新加坡河口
在新加坡河口的鱼尾狮公园(Merlion Park),是新加坡著名地标。口吐水柱的鱼尾狮高约八米,重达70吨,是新加坡已故雕塑家林浪新的作品。外国游客来到新加坡,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景点。
鱼尾狮公园后面,有一座横跨河面的直桥——滨海湾桥(Esplanade Bridge),鱼尾狮在1972年落成时,是矗立在这座桥的另一侧。当时还没有这座桥。桥建成后,阻挡了鱼尾狮原本宽阔的视野。新加坡旅游局在2002年,将鱼尾狮迁移至桥的这一侧,即新加坡河口的滨海湾现址。
最靠近的地铁站: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H出口


C 红灯码头

红灯码头已改为高档餐饮区,屋顶拱形结构获得保留。(档案照)
红灯码头(Clifford Pier)是新加坡河的地标之一。它建于1933年,取代原有的庄士敦(Johnston's Pier)。当年,这里是每一名远渡重洋的移民,登陆新加坡的地方。码头建筑属于装饰艺术风格,格调简约,屋顶由多根混凝土拱形桁架承托,是上世纪30年代盛行的无柱建筑结构的例子。

你可在The Clifford Pier享美食、喝咖啡,欣赏令人心旷神怡的濒水美景。周围还有细心修复的古朴铁铸红灯。(档案照)
红灯码头现已改为高档餐饮区The Clifford Pier。屋顶拱形结构获得保留,周围还有细心修复的16盏古朴铁铸红灯。此外,开放式走道装上了10米高的玻璃,使码头变成一个封闭却可外望的空间。高高的天花板上悬挂了巨型水晶吊灯,营造奢华气氛。你可在这里享美食、喝咖啡,欣赏令人心旷神怡的濒水美景。
红灯码头与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海关大厦(Customs House),现在都是富丽敦海湾酒店(The Fullerton Bay Hotel)的一部分。这家酒店曾获颁最佳商务酒店奖项。
酒店网站:https://www.fullertonhotels.com/the-fullerton-bay-hotel/index.html


D 码头消闲区


克拉码头越夜越美丽。(档案照)
有了干净的河水,才有条件开发河岸景区,让民众与外国游客,能享受美丽的新加坡河景色。
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展开新加坡河畔步行道建设工程,耗资1600万新元兴建长达六公里(两岸各三公里)的河畔步行道,从新加坡河口延伸至上游的金声路。工程于1992年开始,1999年完工。
三个昔日的码头,也开发为消闲区,即上游的罗拔申码头(Robertson Quay)、中游的克拉码头(Clarke Quay),以及下游的驳船码头(Boat Quay)。消闲区设有各式餐馆酒廊,附近也有购物商场与商店,白天夜晚都能到这里消闲放松。
河的两岸沿途不只有步行道,还设有地下通道,让人们无须越过横跨河面的公路,也能沿河步行无阻,穿梭于各个码头消闲区。

废置多年的老栈房,变身为37间客房的精品酒店The Warehouse Hotel。(档案照)
罗拔申码头在1880年代满布欧洲人与华人的栈房。1990年代,政府将这里规划为酒店、商业与住宅用途。现在,罗拔申码头随处可见餐馆、酒廊、咖啡座,是个活力十足的地方。此外,这里也建有公寓与办公楼,白天夜晚都很热闹。
罗拔申码头一座建于1895年、废置多年的老栈房,变身为37间客房的精品酒店The Warehouse Hotel (地址:320 Havelock Road)。另一家酒店罗拔申码头洲际酒店(InterContinental Singapore Robertson Quay,地址:1 Nanson Road),除了提供河畔住宿,其多元概念大型餐饮区Publico,包含餐馆与鸡尾酒吧,提供各类意大利美食与时尚生活体验。
最靠近的地铁站(MRT Station):
-罗拔申码头:多美哥站(Dhoby Ghaut Station),沿着克里门梭道(Clemenceau Avenue)前往
-克拉码头:克拉码头站(Clarke Quay Station)
-驳船码头:莱佛士坊站(Raffles Place Station),G出口


现在的新加坡河,河水清澈,餐馆林立,是消闲好去处。图为驳船码头消闲区。(档案照)

。然而,新加坡几个世纪的历史,都离不开这潺潺河水
。这条河蜿蜒穿越新加坡中部市区地带,河的两岸尽是前身为码头的消闲区、历史建筑、金融区摩天大楼、车来人往的新桥旧桥等,处处繁华景象,散发着无限活力与动人魅力。谁会想到若干年前,这里是一片人烟稀少的树林沼泽……

 

 

第十六组:行程G中:P3丁元豪
P3 新加坡河及其附近地区
新加坡-河畔之旅

1. 新加坡河和历史
2. 莱佛士-港口起点
3. 十年内清理河流
4. 河边的历史建筑
5. 河上的桥梁
6. 河畔的雕塑
7. 新加坡河的活力
8. 河畔的金融区

1. 新加坡河- 历史


如同世界许多国家都拥有母亲河,新加坡的历史,也从这条河展开。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河流之一,新加坡河(Singapore River)不算长• 从安德逊桥,朔流而上达金声桥,全长约4.1公里。新加坡河口原来有个叫淡马锡(Temasek)的渔村。据古书《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或Malay Annals,公元1436年成书)记载,约公元1299年,苏门答腊巨港王子山尼拉乌他玛(Sang Nila Utama)来到这里,将它改名为“新加坡拉”(Singapura)。当时王子在岛上看到一只异兽,随从告诉他这是万兽之王“Singa”(“狮子”的意思),王子听后,就将小岛命名为“Singapura”(“狮城”的意思)。这便是新加坡名字的由来。


新加坡河口一带,最早所知的居民是以船为家的“海人”(Orang Laut)。1819年,新加坡大概有千名海人。1811年,天猛公(苏丹王朝的高级官职)阿都拉曼(Abdul Rahman)在河口设立村子,管辖这里的海人与马来人。
1819年1月28日,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和去古哈 (William Farquhar)登陆。


柔佛苏丹胡先(Sultan Hussein Shah)和天猛公,与莱佛士签署协定,允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设立贸易站。英国每年付给苏丹5千大元的奉纳金,天猛公3千大元.

1960年代的新加坡河,满布驳船。(档案照)
新加坡河成为新加坡殖民时期的贸易和经济中心.

繁荣起来
由于自由港的地位,以及地处海路交通要道,新加坡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新加坡人口在开埠五年内,达到1万多人。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群岛、暹罗(泰国古称)、交趾支那(今越南南部)、马来亚半岛与西方的船只,停满新加坡河口。
为了应付船只量,新加坡河口在1840年代进行拓宽。到了1860年代,新加坡的船运活动有四分之三在新加坡河进行。河的繁华也从河口延伸至上游,栈房、店铺、碾米厂、锯木厂、船厂等各类商号,纷纷在河畔设立。
当时,驳船码头的商号使用驳船(bumboat),将货物从停泊河口的大船,运入较窄的新加坡河,也以驳船将货物运到大船

2.莱佛士-港口起点

莱佛士白色塑像矗立之处,即是当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的地点。(档案照)
莱佛士爵士登陆的地点是驳船码头对面的河畔,靠近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The Arts House at The Old Parliament), 以一座白色的塑像记念莱佛士登陆点,建立1972年,塑像依据维多利亚纪念堂前著名的莱佛士铜像以白色石膏混合大理石仿制。一黑一白的莱佛士塑像,相映成趣。


1822年,当莱佛士第三度也就是最后一次抵达新加坡时,他推行了第一个城市规划,将新加坡河北岸规划为政府行政区,南岸为金融与贸易商业区;货舱建立于店新加坡河边的驳船码头(Boat Quay):


华人聚居在驳船码头的南部,欧洲人居住在美芝路-带,马来人则被规划到河北岸的甘榜格南(Kampong Glam)一带落脚,印度人则被分配到新加坡河东部的甘榜珠烈(Kampong Chulia)(克拉码头对面)居住。


3. 十年清河


长久以来的聚居与经济活动,使新加坡河变得污浊不堪,发出阵阵臭味。早期就受到污染,直到新加坡经济顾问温塞米斯先生,一位荷兰经济学家,建议填满.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然而他没有同意.


1977年2月,当时的总理李光耀建议清理新加坡可,他说:“每一条河道免于受到不必要的亏朵,保持河流的清洁,应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十年内,让我们可以在新加坡河和加冷河的河边垂钓.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执行清理新加坡河的计划,在十年内,让河水变清澈,让鱼儿回来这里。新加坡清河运动历时十年,耗资1亿7000万新元。


将沿河的工业、牲畜农场、小型工厂和非法住户污染源- 搬迁和迁移到其他地方。


整个计划包括将沿岸旧屋4000个居民,以及河畔小贩迁走,重新安置,因为他们日常制造的垃圾,都落入河里。数百艘驳船也被迁往巴西班让(Pasir Panjang)码头。河里的垃圾废料都需清除,臭气熏天的泥土也从岸边与河床挖掘掉。


清河运动于1987年如期完成。政府也从那一年展开保持河道清洁的教育宣导计划,鼓励新加坡人保持河道干净卫生。

我们有今天的成就, 就是因为李光耀先生的远见. 把我们污染的河清理从1977-1987年. 正正10年的时间.


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与旅游发展.沿岸有驳船码头、克拉码头等重要商业,餐馆和文化区域.

4. 河边的历史建筑-多座国家古迹


新加坡河北岸的皇后坊(Empress Place)地带,有三座被列为国家古迹的历史建筑.


a.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

旧国会大厦如今是艺术之家。(档案照)
旧国会大厦在1827年建成,是商人私宅,后成为政府办事处。上世纪50年代,成为立法议会议事场所。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将它改名为国会大厦。1999年新国会大厦落成,旧国会大厦过后改为艺术之家。
艺术之家设有展览板,叙述了旧国会大厦从1827年到1999年的历史,包括介绍以前的大法官与新加坡的建国历史。大厦内昔日的国会议事厅,也保留了刻有时任部长名字的座位。
艺术之家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目前的演出与活动以及售票详情,可查询网站:https://www.theartshouse.sg/。
最靠近皇后坊的地铁站: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H出口


b.亚洲文明博物馆

亚洲文明博物馆原是海峡殖民地辅政司署办事处和立法议会议事厅。(档案照)
旧国会大厦毗邻,是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这座列为国家古迹的建筑,原称皇后坊大厦(Empress Place Building),建于1867年,当时用作海峡殖民地辅政司署办事处和立法议会议事厅。海峡殖民地包括英国在东南亚的多个殖民地,新加坡是其中之一。

1989年,这座建筑整修后,成为新加坡文物馆,2003年改为亚洲文明博物馆。


博物馆内的邱德拔展厅(Khoo Teck Puat Gallery)永久展出九世纪唐代船只“黑石号”的奇珍异宝。这艘沉船于1998年在新加坡南方约600公里外被发现,显示1000多年前,新加坡已是航运要道。其他永久展览包括古代宗教在亚洲的传播、士与中国文化、中国陶瓷等。


博物馆开放时间:上午10时至晚上7时,星期五开放至晚上9时。票价:外国游客每人8新元(星期五晚上7时至9时半价),5人家庭票24新元。短期展览详情可查询网站:http://acm.org.sg/


c.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

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由钟楼相连,钟楼前方矗立着莱佛士铜像。(档案照)
亚洲文明博物馆旁边,有另一座国家古迹——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Victoria Theatre & Victoria Concert Hall)。

1862年建成的维多利亚剧院,原是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市政厅。1905年,它的旁边建了一座外观相似的纪念堂(1979年改称音乐厅),以纪念1901年去世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1906年,中间54米高的钟楼落成,把剧院和纪念堂连接起来。钟楼内五座铜钟以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钟声(Westminster Chimes)曲调报时,最大的铜钟直径4米,每小时报时一次,四座较小的铜钟则是每15分钟依序鸣响。

钟楼在2014年翻新时,大钟机芯已自动化。钟楼前面,矗立着纪念莱佛士的铜像。
剧院与音乐厅演出和活动,可查询网站:https://www.vtvch.com/


d.前浮尔顿大厦

前浮尔顿大厦,如今是富丽敦酒店所在建筑。(档案照)


在新加坡河南岸、驳船码头附近的前浮尔顿大厦(Fullerton Building),如今是富丽敦酒店(Fullerton Hotel)所在建筑。这座外观宏伟的建筑于1928年建成,除了作为邮政总局,也是俱乐部、商会、交易所、海事局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办事处。


英国殖民地政府花了475万元,兴建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并以第一任海峡殖民地总督Robert Fullerton的名字命名。

浮尔顿历史展厅( Fullerton Heritage Gallery),展示新加坡与浮尔顿一带的历史和相关文物。(档案照)


富丽敦酒店设有“浮尔顿历史展厅”( Fullerton Heritage Gallery),展示新加坡与浮尔顿一带的历史和相关文物,包括已罕见的邮政文物。你可以和旧式红色邮筒合照,小朋友也可玩拼图和给明信片盖邮戳。展厅入口就在酒店大厅,开放时间为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


富丽敦酒店与富丽敦海湾酒店也分别提供The Fullerton Monument Tour与A Maritime Journey Tour免费导览,带领参加者参观酒店与邻近的受保留区。可预先上网报名:http://thefullertonheritage.com/tours
最靠近前浮尔顿大厦的地铁站: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H出口
除了这些历史建筑,新加坡河畔附近就是我们的金融商业区,


5.多座历史桥梁

加文纳桥是新加坡河上历史最悠久的桥梁。(档案照)

安德逊桥

埃尔金桥
新加坡河全长约4.1公里,上面横跨新加坡河有超过 14 座桥.这些桥梁具有历史意义.在殖民时期,与对新加坡做出贡献的著名和重要人物命名
坐上驳船沿河观光,会穿过多座新旧桥梁游进历史舞台。其中多座桥梁历史悠久,包括被列为受保留建筑的渥桥(Ord Bridge)、李德桥(Read Bridge)、埃尔金桥(Elgin Bridge)、加文纳桥(Cavenagh Bridge)与安德逊桥德逊桥(Anderson Bridge)。渥桥与李德桥在克拉码头,埃尔金桥、加文纳桥与安德逊桥则靠近驳船码头。


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建于1869年的加文纳桥,它是新加坡唯一的悬索桥,至今仍完好保持原貌。它以1859年至1867年担任海峡殖民地总督的William Orfeur Cavenagh名字命名,现在是一座只供行人使用的人行桥。


著名夜间消闲场所克拉码头,有一座宽大的人行桥,便于人们来往码头两岸的中心地带,这便是李德桥了。它于1889年落成,以对社会有功的商人William Henry Read名字命名。这座桥也是他建议建造的,以取代原有的桥梁,让驳船可穿过桥底。现在夜晚的李德桥,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包括千人演唱会。

夜晚的李德桥非常热闹。(档案照)

6. 河畔的雕塑
RIVERSIDE SCULPTURES

胡志明、邓小平和尼赫鲁   Nν hθ lǔ

新加坡河沿岸的纪念牌匾上,挂满了胡志明、邓小平和尼赫鲁等名人的纪念牌匾,这是亚洲文明博物馆为表彰Biǎozhāng有影响力的亚洲领导人而做出的纪念努力的一部分。

每块牌匾上Biǎn shΰng都刻有一句名言或一段话,突出了个人的遗产和贡献。

以下是他们铭文的概述Mνngwιn de gΰishω:overview of inscription

Hearing the sound of rice being pounded

The rice is painful when it is pounded,

and it becomes white as cotton after being pounded.

Life is like this too, and difficulties are your destiny.

闻椿米声

米被椿时很痛苦

既樁之后白如绵

人生在世也这样

 困难是你玉成天


A. 邓小平(中国)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这句名言体现了邓小平对中国经济改革和现代化的务实态度,

强调实际成果而非意识形态。Shνjμ chιngguǒ ιr fēi yμshν xνngtΰi- results not ideology

B.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
Jiǎ wǎ hā lā ěr    Nν hθ lǔ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美丽、魅力和冒险的美好世界。”
这句话概括
Gΰikuς了尼赫鲁对和平、探索和庆祝人类创造力的愿景。Yuΰnjǐng


C . 胡志明(越南)
“没有什么比独立和自由更珍贵。”
这反映了胡志明在越南独立斗争中的领导作用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的持久遗产。

这些牌匾颂扬了这些领导人的远见和哲学,同时也与新加坡对独立、务实和全球合作的重视联系起来。它们位于新加坡河沿岸,标志着这条河作为文化和经济交流地的历史重要性。

 

闻椿米声 Wιn chūn mǐ shēng

米被椿时很痛苦 既樁之后白如绵 人生在世也这样 困难是你玉成天

mǐ bθi chūn shν hěn tςngkǔ  jμ zhuāng zhīhςu bαirϊmiαn   rιnshēng zΰishμ yě zhθyΰng  kωnnαn shμ nǐ yωchιng tiān

河边的名人走道

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

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圣雄甘地的忠实信徒,其培育的尼赫鲁王朝至今影响印度政坛。尼赫鲁也是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创始人之一,在思想上接受资本主义制度、执行社会主义政策,冷战时期在美苏之间偏于亲苏。尼赫鲁的大国雄心后来导致了中印边界冲突,留下了迄今依然困扰中印关系的边界问题。

作为新加坡的老朋友,尼赫鲁曾三次到访新加坡。

1927年在访问马来半岛时于52627日到访新加坡。他在花拉公园发表演说,热切希望本地印度社群团结一致,并加强教育。

19468天的马来亚访问中于318日到访新加坡。当时他正筹备印度的独立。这次的到访,尼赫鲁成功地说服了蒙巴顿将军,释放被关押的印度国民军成员并遣送回印度。这次访问也在印度国民军的纪念碑旧址前做了短暂停留。

195061719日第三次到访。在这次访问时拓为新加坡印度协会以及在跑马弄(Race Course Lane)的甘地纪念堂奠基。也举行了有关和平的演讲。

 

中国的邓小平

四川人,早年曾赴法国留学,在那里结识了中国共青团的创始人周恩来先生。后离开法国,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于1927年回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文革中收到打击。文革结束后复出,1977年当选中央副主席,1981年任军委主席。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为中国之后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同年,他访问了新加坡。他作风务实,他的名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就是他改革务实作风的最还诠释。在国际上,他开启了与世界的紧密联系,19791月日,中美关系趋于正常。

197811月, 到新家坡进行了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访问。对所见所闻影响深刻。特别注意到外国投资给新加坡带来的好处。同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倡导实行了紧急改革和对外开放着两个政策。尽管新中直到1990103日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是这次的访问为两国的关系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邓小平在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中特别提到新加坡管理的好,社会次序井然。从此许多中国官员被派到新加坡培训。多年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人文交流日益扩大。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

这座塑像是在新中建交20周年时设立。20121114日,当时的中国副主席习近平和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一起参加了开幕式。请参考这篇文章,但是是英文的。

越南的胡志明

政治家、共产主义革命家,领导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领导北越取得越南战争的胜利。在年幼时接触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渴望到法国追求理想。21岁是抵达法国,在接下来的2年内,走访了欧洲、非洲和南美洲,最后来到美国。期间他见证了当地的贫穷和不平等,这些经历加上受到早年思想,坚定了他民族主义信念。在1930年到访新加坡,同年在香港创立了越南共产党。1945年当选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直到1969年去世。6年后,拿呗越统一,成立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了却了胡志明一生的梦想。

菲律宾的何塞·黎刹

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菲律宾民族英雄,并认为现代菲律宾之父。

他出生于1861619日,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并在16岁获得他的第一个学位。在18825月,他21岁的时候,他去西班牙去学医。新加坡是他去西班牙途中到的第一站,也是他第一个到访的外国。

他的两本小说《社会癌》和它的续集,暴露了在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主义的暴行和虐待,并菲律宾人产生国建意识。

黎刹用他的著,通过和平手段追求平等。不幸的是,他是在这样的尝试没有成功。他于18961230日被强加以煽动叛乱,叛国罪处死,享年35岁。

黎刹的牺牲没有白费,他的牺牲成为了反对殖民统治的起始点。菲律宾最终于1898612日宣布脱离西班牙而独立。

 

Celebrity Walkway by the River

Nehru, the founding prime minister of India
The first prime minister of India after independence and a loyal follower of Mahatma Gandhi, the Nehru dynasty he cultivated still influences Indian politics. Nehru is also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Third World Non-Aligned Movement. He accepts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implements socialist policies in ideology. During the Cold War, he was pro-Soviet. Nehru's ambition to be a great power later led to the Sino-Indian border conflict, leaving behind the border issue that still plagues Sino-Indian relations.
As an old friend of Singapore, Nehru has visited Singapore three times.
In 1927, he visited Singapore on May 26 and 27 during his visit to the Malay Peninsula. He delivered a speech in Farrer Park, eager to unite the local Indian community and strengthen education.
During his 8-day visit to Malaya in 1946, he visited Singapore on March 18. At that time, he was preparing for India's independence. During this visit, Nehru successfully persuaded General Mountbatten to release the imprisoned members of the Indian National Army and send them back to India. During this visit, he also made a brief stop at the old memorial site of the Indian National Army.
He visited Singapore for the third time from June 17 to 19, 1950. During this visit, he laid the foundation stone for the Singapore Indian Association and the Gandhi Memorial Hall in Race Course Lane. He also gave a speech on peace.

Deng Xiaoping of China
A native of Sichuan, he went to France to study in his early years, where he met Mr. Zhou Enlai, the founder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China. He later left France to study at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Moscow and returned to China in 1927.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 served as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e suffered a blow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 made a comeback and was elected Vice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in 1977 and Chairman of the Military Commission in 1981.
In 1978,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aved the way for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In the same year, he visited Singapore. He was pragmatic, and his famous saying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the cat is black or white, as long as it can catch mice, it is a good cat"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his pragmatic reform style. Internationally, he opened up close ties with the world, and on January 1, 1979, Sino-US relations normalized.
In November 1978, he visited Singapore for the first and only time. He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what he saw and heard. He particularly noticed the benefi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to Singapore. In the same year,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e advoca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 policies: emergenc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lthough Singapore and China did not formally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ions until October 3, 1990, this visi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Deng Xiaoping specifically mentioned Singapore's good management and orderly society in his famous Southern Tour in 1992. Since then, many Chinese officials have been sent to Singapore for training. Over the years, high-level visi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en frequent, economic cooper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and cultural exchang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xpanded. Bilateral relations have been further deepened.
The statue was set up on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Singapore and China. On November 14, 2012, then Chinese Vice President Xi Jinping and Singapore's Senior Minister Lee Kuan Yew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together. Please refer to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 English.


Ho Chi Minh of Vietnam
Politician and communist revolutionary, he l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 and led North Vietnam to victory in the Vietnam War. At an early age, he was exposed to the ideas of freedom,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and longed to pursue his ideals in France. He arrived in France at the age of 21, and in the next two years, he visited Europe, Africa, South America, and finally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is period, he witnessed local poverty and inequality, and these experiences, combined with his early thoughts, strengthened his nationalist beliefs. He visited Singapore in 1930 and found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Vietnam in Hong Kong in the same year. He was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 in 1945 and died in 1969. Six years later, Nabe and Vietnam were unified and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was established, fulfilling Ho Chi Minh's lifelong dream.

Jose Rizal of the Philippines

Is a respected Filipino national hero and considered the father of modern Philippines.
Born on June 19, 1861, he was an excellent student and received his first degree at the age of 16. In May 1882, when he was 21 years old, he went to Spain to study medicine. Singapore was his first stop on his way to Spain and the first foreign country he visited.
His two novels, Cancer of Society and its sequel, exposed the atrocities and abuses of Spanish colonialism in the Philippines and generate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mong the Filipinos.
Rizal used his works to pursue equality through peaceful means. Unfortunately, he was unsuccessful in such attempts. He was forced to die on December 30, 1896 for sedition and treason at the age of 35.
Rizal's sacrifice was not in vain, and his sacrifice becam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fight against colonial rule. The Philippines finally declared independence from Spain on June 12, 1898.
 


D.其他有趣的雕塑
新加坡河的河堤以众多纪念碑和公共雕塑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男孩跳入水中的雕塑。


 

 

地点:富丽敦酒店外
您可以在城市各处找到新加坡雕塑家 Chong Fah Cheong 的许多作品。熟悉他作品的人会知道,这位先锋雕塑家的作品大多使用木材、青铜和石材。他最精美、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是《第一代》,描绘了五个男孩跳入新加坡河的场景。这是对新加坡过去的致敬,当时苦力是该国劳动力的中坚力量。
 

 

 

《从放贷业到金融业》

这件名为“从切蒂亚尔到金融家”的作品却被人们忽视,但却为新加坡的商业进步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该雕塑由台湾艺术家陈连山于 2002 年创作,代表了该地区的金融机构。当来自南印度的放债商人切蒂亚尔在放在编织垫上的矮桌上处理他的业务时,梳着辫子的中国职员正在用算盘做数学题。有趣的是,他们旁边站着一位穿着现代西装的女商人。


《从放贷业到金融业》,是本地雕塑家陈连山的创作。雕塑中,穿着现代服装的女交易员代表若现今的金恐业,而手握算盘的则是从前放贷业商人。铜像描绘新加坡金融业这些年来所经历转变,传统的放贷业被时代淘汰。

这座超越时间的雕塑讲述了新加坡贸易多年来的变化。

《重要的商业中心》
 
《重要的商业中心》,是本地雕塑家许笑的作品。雕塑以当年新加坡河畔常见的交易情景为题材。早期在新加坡河畔出现的贸易商品多是丝绸、棉花和香料,到了19世纪末,交易的商品则多为橡胶、锡与椰干。

 



这座青铜雕塑描绘了 19 世纪在新加坡河周围做生意的商人和劳工的日常生活。

雕塑由两组人物组成,一边是著名商人亚历山大·劳里·约翰斯顿 (Alexander Laurie Johnston) 在马来酋长和中国商人之间斡旋Wςxuαn

另一边是苦力将麻袋装上牛车——这是两个多世纪前贸易扩张Kuςzhāng时在河边常见的景象。



在加文纳桥与《第一代》相对应的另一侧,向片只小猫。这组铜雕塑很不起限,不注总凡以根卜.看不到它们。

不过它们却是大名顶顶的“新加坡拉猫”.也有人叫它们“可亲它猫”(Kucinta)
或“垄沟猫" (闽南语,“沟渠猫”的意思)。

这种世界上最小的猫家族,曾生活在新加坡河 岸,现在已经很少见。这种猫身体娇小,大而圆的眼睛,三角形耳朵,是早期常出没千新加坡河畔货舱周围的流浪猫


7. 新加坡河的活力


A 驳船游河
昔日用来运货的这类驳船,如今改变用途,成了观光船。(档案照)
驳船是昔日海上贸易的重要交通工具,如今成为新加坡河的光观船,带领游客沿河欣赏美景,了解新加坡河的故事,可说是别具意义。
当年的驳船有不同颜色,潮州人的驳船是大红色的,福建人的驳船则色彩较多,船头有红色、绿色与白色。驳船还需点睛,希望能预见危险,出行顺利。在有摩托之前,驳船是靠桨划动或扬帆前行。
Singapore River Cruise公司提供40分钟“新加坡河之旅”游船服务,途径下列几个站点(依次): Read Bridge、Clarke Quay、Esplanade、Promenade、Bayfront South、Merlion Park、Fullerton与Boat Quay。
票价:公司建议的行程是从克拉码头(Clarke Quay)的李德桥(Read Bridge)出发,40分钟游船河回到原点,成人票价25新元,儿童15新元。游客也可以在上述不同站点上船或下船,因票价不相同,在站点买票时请向服务人员说明(不完成40分钟行程,票价较便宜)。
营业时间:上午9时至晚上10时30分(建议最迟晚上10时抵达购票)
路线详情:https://rivercruise.com.sg/river-cruise/
询问电话:+65 6336 6111或+65 6336 6119
新加坡有多处以莱佛士的名字命名。例如莱佛士当年发展的商业广场一带,现在就叫作莱佛士坊。另有著名学府莱佛士书院(Raffles Institution)与莱佛士女子中学(Raffles Girls' School),以及拥有130年历史的莱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以其名字命名。
最靠近的地铁站: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H出口

B 鱼尾狮公园

鱼尾狮公园是新加坡著名地标。(档案照)

新加坡河上游与亚历山大水道(Alexandra Canal)相连,但现在一般以金声路为分界,作为新加坡河的起点新加坡河下游是通往滨海湾的主要河流.


旅游船穿过安德逊桥前往滨海湾的鱼尾狮.新加坡著名地标鱼尾狮,就矗立于新加坡河口.口吐水柱的鱼尾狮高约8.6 米,重达70吨,是新加坡已故雕塑家林浪新的作品。• 鱼尾狮原址矗立在安德逊桥旁的河堤上,后迁往浮尔顿侧。


• 1972年9月15日正式开放,开幕典礼由前总理李光耀先生主持。


• 2002年9月15日起,守护新加坡河口30年的鱼尾狮搬迁至浮尔顿一号旁的填海地,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约为原址的4倍,由新加坡旅游局耗资750万新元建成。


• 狮头代表传说中的狮城(新加坡),鱼尾象征古城淡马锡,代表新加坡从小渔村发展起来,鱼身象征与新加坡河的密切关系。


• 鱼尾狮原本是1964年成立的新加坡旅游促进局的标志,1972年,当时的新加坡旅游局决定把它做成雕像,竖立在新加坡河的河口。
• 设计者是前范克里夫水族馆馆长伯纳。


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林朗欣先生和他的两个儿子共同雕刻而成。
在新加坡河口的鱼尾狮公园(Merlion Park),是新加坡著名地标。外国游客来到新加坡,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景点。


2025 年 2 月 11 日和 12 ,鱼尾狮雕像将被脚手架覆盖以进行清洁清理
位于鱼尾狮公园的标志性鱼尾狮雕像将于 2025 年 2 月 11 日至 2 月 12 日进行清洁清理和维护。


新加坡旅游局 (STB) 在 1 月 6 的媒体咨询中表示,在清理和维护期间,鱼尾狮雕像将被脚手架覆盖,无法拍照。
与此同时,欢迎公众与附近的鱼尾狮幼崽雕像合影,该雕像也位于鱼尾狮公园。


鱼尾狮雕像定期进行维护和清洁,2023 的一次清理工作最多需要 12 周。

最近一次清洁是在 2024 年 12 月 4 日进行的。


鱼尾狮公园后面,有一座横跨河面的直桥——滨海湾桥(Esplanade Bridge),鱼尾狮在1972年落成时,是矗立在这座桥的另一侧。当时还没有这座桥。桥建成后,阻挡了鱼尾狮原本宽阔的视野。新加坡旅游局在2002年,将鱼尾狮迁移至桥的这一侧,即新加坡河口的滨海湾现址。
最靠近的地铁站: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H出口


C 金禧桥

金禧桥是一座横跨新加坡河的人行桥,全长220米,连接鱼尾狮公园和滨海艺术中心前方的滨海湾步行道,放眼望去,市政区、中央商业区和滨海湾的美景尽收眼底,周围景致一览无遗。这座桥的修建是由建囯总理李光耀提议的,由于他去世,这座桥提前向行人开放。


2004年,李光耀在访问滨海湾时意识到,行人必须步行到滨海艺术中心桥才能穿过新加坡河,他认为那条河太窄了。因此,金禧桥被设计成沿着滨海艺术中心桥以较低、更适合行人的高度延伸。大桥规划于 2009 年首次公布,并于 2012 年开始动工。大桥耗资 1,770 万新元,历时 28 个月建成。大桥原定于 2015 年 4 月向行人开放,但在李光耀逝世后,大桥于 3 月 29 日非正式开放,作为最后的告别。2015 年,李显龙总理作为金禧庆典的一部分,为这座大桥举行了开通仪式。

D 红灯码头

红灯码头已改为高档餐饮区,屋顶拱形结构获得保留。(档案照)
红灯码头(Clifford Pier)是新加坡河的地标之一。它建于1933年,取代原有的庄士敦(Johnston's Pier)。当年,这里是每一名远渡重洋的移民,登陆新加坡的地方。码头建筑属于装饰艺术风格,格调简约,屋顶由多根混凝土拱形桁架承托,是上世纪30年代盛行的无柱建筑结构的例子。


你可在The Clifford Pier享美食、喝咖啡,欣赏令人心旷神怡的濒水美景。周围还有细心修复的古朴铁铸红灯。(档案照)


红灯码头现已改为高档餐饮区The Clifford Pier。屋顶拱形结构获得保留,周围还有细心修复的16盏古朴铁铸红灯。此外,开放式走道装上了10米高的玻璃,使码头变成一个封闭却可外望的空间。高高的天花板上悬挂了巨型水晶吊灯,营造奢华气氛。你可在这里享美食、喝咖啡,欣赏令人心旷神怡的濒水美景。
红灯码头与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海关大厦(Customs House),现在都是富丽敦海湾酒店(The Fullerton Bay Hotel)的一部分。这家酒店曾获颁最佳商务酒店奖项。
酒店网站:https://www.fullertonhotels.com/the-fullerton-bay-hotel/index.html


E 码头消闲区

克拉码头越夜越美丽。(档案照)
有了干净的河水,才有条件开发河岸景区,让民众与外国游客,能享受美丽的新加坡河景色。
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展开新加坡河畔步行道建设工程,耗资1600万新元兴建长达六公里(两岸各三公里)的河畔步行道,从新加坡河口延伸至上游的金声路。工程于1992年开始,1999年完工。
三个昔日的码头,也开发为消闲区,即上游的罗拔申码头(Robertson Quay)、中游的克拉码头(Clarke Quay),以及下游的驳船码头(Boat Quay)。消闲区设有各式餐馆酒廊,附近也有购物商场与商店,白天夜晚都能到这里消闲放松。
河的两岸沿途不只有步行道,还设有地下通道,让人们无须越过横跨河面的公路,也能沿河步行无阻,穿梭于各个码头消闲区。
废置多年的老栈房,变身为37间客房的精品酒店The Warehouse Hotel。(档案照)
罗拔申码头在1880年代满布欧洲人与华人的栈房。1990年代,政府将这里规划为酒店、商业与住宅用途。现在,罗拔申码头随处可见餐馆、酒廊、咖啡座,是个活力十足的地方。此外,这里也建有公寓与办公楼,白天夜晚都很热闹。
罗拔申码头一座建于1895年、废置多年的老栈房,变身为37间客房的精品酒店The Warehouse Hotel (地址:320 Havelock Road)。另一家酒店罗拔申码头洲际酒店(InterContinental Singapore Robertson Quay,地址:1 Nanson Road),除了提供河畔住宿,其多元概念大型餐饮区Publico,包含餐馆与鸡尾酒吧,提供各类意大利美食与时尚生活体验。
最靠近的地铁站(MRT Station):
-罗拔申码头:多美哥站(Dhoby Ghaut Station),沿着克里门梭道(Clemenceau Avenue)前往
-克拉码头:克拉码头站(Clarke Quay Station)
-驳船码头:莱佛士坊站(Raffles Place Station),G出口


8. 河畔的金融区

现在的新加坡河,河水清澈,餐馆林立,是消闲好去处。图为驳船码头消闲区。这条河蜿蜒穿越新加坡中部市区地带,河的两岸尽是前身为码头的消闲区、历史建筑、金融区摩天大楼、车来人往的新桥旧桥等,处处繁华景象,散发着无限活力与动人魅力。


在新加坡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地区,以下是四座最高建筑的名称:
 

One Raffles Place Tower 1  

UOB Plaza One(大华银行大厦一座)

 

 

 Republic Plaza (共和大厦)

 

 

CapitaSpring (凯源中心)
 

 


1. One Raffles Place Tower 1
• 高度:280米
• 楼层数:63层
• 完工年份:1986年
• 用途:办公楼
• 特点:是莱佛士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 UOB Plaza One(大华银行大厦一座)
• 高度:280米
• 楼层数:67层
• 完工年份:1992年
• 用途:办公楼
• 特点:新加坡大华银行(UOB)的总部所在地。


3. Republic Plaza(共和大厦)
• 高度:280米
• 楼层数:66层
• 完工年份:1995年
• 用途:办公楼
• 特点:设计现代,抗震结构。


4. CapitaSpring (凯源中心)
• 高度:280米
• 楼层数:51层
• 完工年份:2022年
• 用途:综合用途,包括办公楼、住宅和餐饮设施。
• 特点:以绿色环保设计为特色,拥有空中花园。


这些建筑不仅定义了莱佛士坊的天际线,还体现了新加坡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建筑技术的进步。


河对面高耸入云的就是我们新加坡的金融中心,新加坡建国伊始,政府就以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温斯敏先生来自荷兰,于1961年领导一个联合国团队来新加坡,协助草拟新加坡的第一个经济发展计划,与新加坡结下不解之缘, 成为新加坡的长期顾问。在金融方面,温斯敏指出纽约与伦敦这两大世界金融中心有十多个小时的时差,新加坡可以填补这时差,成为金融中心。

然而仅仅在亚洲,与伦敦时差8小时左右并且具有成为重要国际金融中心基础条件的地区不在少数,除了新加坡,还有日本东京,韩国首尔,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北京、深圳等。


通过扬长避短、抢抓机遇,最终修成正果,逐步成为以全球财富金融管理中心之一。尽管竞争激烈,我们仍然能够保持银行和金融领域第三的位置.
谁会想到若干年前,这里是一片人烟稀少的树林沼泽……

然而,新加坡几个世纪的历史,都离不开这潺潺河水

 

 


 

驳船码头 

从一片沼泽地转变为新加坡的商业心脏 

首先,我们得回到很久以前,19世纪初,新加坡刚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候,莱佛士和法夸尔驻扎官(William Farquhar)在规划新加坡的未来时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 

法夸尔站在地图前,指着一片平坦的土地说,“我们应该把商业区设在甘榜格南。这里环境开阔,适合建商铺和市场。” 

“Nonono!新加坡河才是最合适的地方,”莱佛士认为,“河岸附近有自然的水道,可以进行水上贸易,是我们未来繁荣的关键。” 

然而,问题是,新加坡河周围的土地大部分是沼泽地,莱佛士的理想听起来有些过于理想化。 

那结果大家也知道了,最终,莱佛士赢得了这场辩论。他决定在新加坡河周围建立商业区

于是,1822年到1823年间,第一项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开始了。 

那法夸尔作为一个工程师和领导者,就带着工人们开始填平山丘、清理沼泽。这些工人大部分都是从印度带过来的劳改犯。工人们每天能得到一卢比(印度的钱),他们把山丘上的土填进河道,将那些湿漉漉的沼泽变成了坚实的土地。可谓是愚公移山! 

填海工程完成 + 莱佛士宣布新加坡为自由港

来自暹罗、印度、大清(现在的中国)的船运载着丝绸、瓷器、大米和鸦片 

而来自印尼的爪哇船则运送咖啡、香料和黄金尘土 

船员们将商品从船边展示,吸引商人们前来选购,商贩们则将商品带到沿着驳船码头的店屋和仓库中往返的航程中,船上的货物包括铁器、鸦片、钢铁、枪械、棉花等

最多有6千多支船只停留在这许多本地的上一辈的居民对当时的新加坡河畔还有深刻印象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搬运工,手上扛着沉重的麻袋从河边走上来

在一些纪录片和壁画里面,你可能会看到这些苦力们在数自己扛了几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当时是按照搬运的袋数来获得报酬的。 

大家可以看看对面的一排店屋,当时一楼一般是用来存放货物,而二楼一般是苦力睡觉的地方. 

这些苦力大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是当事人以非正统的手段招聘的,这些苦力有时也被称为猪仔。他们居住在狭小的店屋里,身边一无所有,生活非常的清苦,除了工作,就是吃饭睡觉

贸易的产品也不只是一袋一袋的,有时候当大件商品从大船上卸货时,苦力们先是叽里呱啦讲好报酬怎么划分,然后奋力用木板搭起桥,从船上一个个走上来,肩膀垫着布,扛着货品下船

当新加坡河的潮水最高时,大家会跳进河里玩耍,小孩子和大孩子都光着上身、穿着短裤...河水肮脏到连头顶都要保持在水面上才能避免臭气四溢

我先卖个关子,大家待会儿还会看到更具体的景象

这里以前还被叫作九八行,是数字的九八

商行与客户之间的佣金比例固定为2%,而结算货物账款时,商行从中拿取2%的佣金,剩余部分由客户承担。

因为佣金的扣除比例总是固定为2%,因此这种商号的名称便得以沿用——“九八行”,即代表着“九成八”的结算方式 

这里可以说是商业和劳作的交汇点,商贩、搬运工、船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角色

清河运动

河流开始污染,废弃物堆积。河水的污浊让这里变得不再适合航运

建国总理李光耀亲自下令清理新加坡河。他带领政府进行了十年的清理工作,拆除了沿岸的污染行业,清理了堆积的垃圾,疏浚了河床

就这样,河流逐渐恢复了清洁,原本灰暗的驳船码头开始焕发新生。今天,驳船码头已经不再进行传统贸易,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气的商业和休闲区。

因为这条路的风景非常优美,也成为了许多跑步爱好者的必跑路线之一。

沿岸的店铺变成了各类餐厅和酒吧,是新加坡最热闹的夜生活聚集地。推荐餐厅:

比较有特色的包括已经开业30多年的109潮州酿豆腐,是用肉馅酿入豆皮、青菜等等的做法,是本地的特色菜肴之一。一般这些酿好的酿豆腐都会整整齐齐摆在窗口供你选择,感兴趣的话可以尝尝看。

沿河的这一排还有许多西餐,推荐大家可以晚上或者日落时分过来,河畔的风微微吹来,你可以就着一两杯特调饮料看着鸭子船驶过,非常惬意。